11月18日电举世闻名的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收藏和保存了极为丰富的历史文物。1984年6月17日,布达拉宫强巴佛殿因电气线路短路发生火灾,很多文物被焚毁,几十名能工巧匠用了5年的时间才将强巴佛殿恢复原貌。
火灾次日,西藏自治区政府指派一个班的消防官兵进驻于此。经过27年的发展壮大,如今在这里驻守的是一支40人的消防大队。
27年来,布达拉宫没有发生一起火情,连烟都没有冒过。消防官兵将青春和汗水留在这里,以执著的信念履行着自己的神圣职责。
“布达拉宫里绝不允许出现火情”
布达拉宫建筑中使用了大量木材、白玛草等易燃物,浩如烟海的经书、壁画、唐卡等既容易燃烧,也不能沾水。布达拉宫消防大队大队长旦增欧珠告诉记者:“这些极为特殊的情况,决定了布达拉宫里绝不允许出现火情。”
近年来,官兵们不断地向信众和僧人耐心讲述手持酥油灯和集中供奉“千盏酥油灯”的危险。如今,朝佛群众只带酥油不带灯,以向灯池添油的方式来朝佛,“千盏酥油灯”也搬迁到殿外集中供放。
“布达拉宫的消防栓全都没有水。”旦增欧珠说,壁画、唐卡等经过水枪的冲刷就毁掉了,“在训练时,我们强调尽量使用干粉灭火器、碱土、稀释物灭火。”
目前,40名消防战士分为两班执勤,一班在宫顶,另一班在宫下,两周轮换一次。宫顶上的战士警惕地盯着每个殿堂的角落,严看死守;宫下的战士负责应急勤务和大昭寺、罗布林卡的安全巡查。每逢周末,他们设立“爱心驿站”,准备好茶水和消防宣传材料,让进出宫殿的每一名信众和游客增加保护布达拉宫消防安全的意识。
六名喇嘛成为志愿消防员
喇嘛、僧人和信教群众对布达拉宫的顶礼膜拜,植根于他们心中“香火越多越旺”的观念。这和消防官兵的防火职责形成了冲突。
在与僧人、喇嘛们27年的朝夕相处中,布达拉宫消防官兵们坚持学习藏传佛教知识,充分尊重宗教习俗,与他们真心诚意地沟通,官兵们和僧人、喇嘛之间相处越来越融洽了。
在布达拉宫消防大队工作已9年的蒋朝辛初来布达拉宫时,由于不懂宗教习俗,曾被喇嘛怒骂。从那以后,他认真学习藏语和佛教、民俗知识,很快得到了僧侣们的信任。蒋朝辛告诉记者,僧人突发疾病时,战士们总是第一时间将他们送到医院;战士们还经常和僧人谈心、交朋友,为他们解决困难。
消防战士们细水长流般的付出也得到了僧人们的理解和感激。大队战士郭致宗说,有一名在布达拉宫工作18年的灯香师僧人每到季节变换时,总要用防治感冒的藏药熬成汤水,送给执勤的战士。
喇嘛们不但理解、支持消防官兵的工作,同时也成了保卫消防安全的一分子。目前,布达拉宫已经建立了20人的志愿消防员队伍,其中包括6名喇嘛。他们每天进行两次巡查,夜间在各佛殿值班,每个月参加两次防火灭火技能培训和演练。
27年救助群众和游客11万人次
消防战士们在承担防火灭火任务之外,还要救助因高原反应而体力不支的游客。副大队长罗桑念扎告诉记者,每周都有近20起的游客救援任务,战士们经常抬着身体不适的游客上下400多级台阶进行急救。
旦增欧珠说,布达拉宫的每个执勤点上都备有氧气瓶,每名战士都掌握了基本的紧急医疗救治方法。“27年来,我们的战士一共救助高原反应、摔伤遇险群众和游客11万人次。”
布达拉宫的消防战士们与僧人和信教群众真诚沟通,对游客热心相助。而对待自己,他们却付出了巨大代价。
拉萨紫外线强烈,昼夜温差大,每名官兵看起来都饱经风霜;布达拉宫内的地面由阿嘎土夯成,寒性大,很多战士患上了关节炎;在殿外执勤的官兵长时间在灼热的日光下,眼睛又红又肿;拉萨低压缺氧,很多从内地入伍的队员都患有心脏病、血压异常症、红细胞增多症等高原疾病。
采访结束时,记者问旦增欧珠,常年在高原从事如此繁重的工作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他抹了抹额头上的汗珠,笑着说:“保护布达拉宫是我的荣幸,累和辛苦都算不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