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大事年表 | 最近更新 | 站内搜索 | 新浪微博:@厦门市太平岩寺
电话:0592-2048015 传真:0592-8127339 邮箱:tpys_0592@qq.com 微信号:taipingyansi
教界新闻
 
弘扬优秀宗教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贡献
来源:中国宗教 更新时间:2012/1/15 7:24:00 阅读:1

  2011年11月1日,国家宗教局召开全国性宗教团体负责人座谈会,学习贯彻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卢浔,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会长陈广元,中国天主教爱国会副主席刘元龙,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副主席安信义,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女青年会全国协会代总干事金蔚在座谈会上发言,国家宗教局局长王作安发表讲话。座谈会由国家宗教局副局长张乐斌主持。

  宗教界人士在发言中表示,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全面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要“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文化繁荣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这是对宗教界提出的殷切希望,宗教界对此热烈拥护,既深受鼓舞,又备感责任重大。大家表示,要认真学习全会精神,结合本宗教实际贯彻落实,坚定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发扬优良传统,利用特有优势,为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应有贡献。

  王作安在讲话中指出,中央提出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文化繁荣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这是对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为我国各宗教在当今社会发挥积极作用提供了越来越宽广的舞台。他希望各全国性团体把握宗教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保持宗教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以积极的姿态、主动的精神和满腔的热情,投身于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新的贡献。

  践行人间佛教思想    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  卢浔

  佛教虽然源自印度,但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融合,早已成为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形成了特色鲜明、影响深广的中国佛教,与儒家和道教一起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主干,并以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和慈悲喜舍的济世情怀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信仰支撑和心灵关怀,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佛教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依然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第一,佛教可以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提供丰富的精神资源。佛教历来主张“报四重恩”,其中两项重要内容就是报国家恩、报众生恩。爱国爱教、知恩报恩是佛教的一贯主张,也是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佛教要求四众弟子以实际行动热爱祖国、奉公守法、服务社会,不能以信仰为借口放弃自己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更坚决反对打着佛教旗号危害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第二,大乘佛教“依正不二”、“世间与涅槃不二”的教义、“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菩萨精神和人间佛教“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主张,有利于引导广大佛教徒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第三,佛教缘起性空、生佛平等、自他同体、慈悲圆融等理念以及“六和敬”的精神可以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提供宝贵的思想资源和经验智慧。第四,佛教的因果观念,以居士五戒、沙弥十戒、比丘比丘尼戒、菩萨三聚净戒为代表的道德行为规范,以及以僧团羯磨制度为代表的团体民主制度,是中华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来源。佛教主张在日常生活中敦伦尽分、恪尽职守,守持五戒十善,广行四摄六度,对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引导人民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谈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也将起到一定作用。第五,佛教对人类心灵的深刻认识、对精神现象的精密剖析和精深独到的身心修养方法,对于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具有积极的作用。第六,佛教作为世界性的宗教,可以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中有所作为。随着佛教在全球的传播,日益受到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人们的广泛认同和大力推崇,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中国是佛教的第二故乡,三大语系佛教绵远悠久、异彩纷呈,是世界上佛教文化资源最丰富的国度之一。中国佛教又饱受中华文明沃土的滋养,根深叶茂,蕴含丰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宝库。与此同时,当代中国佛教界努力实践“人间佛教”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展现出不竭的生命力,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良好载体。

  中国佛教协会一直十分重视佛教文化建设。已故会长赵朴初居士生前主张“宗教是文化”,早在1986年他就撰文提出《要研究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指出“如何看待宗教和文化的关系,这是每一个民族在发展文化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佛教对中国文化发生过很大影响和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人类文化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不可能完全割断。我们要汲取传统文化中一切有价值的精华来充实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新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也包括佛教文化在内……今天在制订文化发展战略时应该提出认真研究佛教文化精华的问题。”朴老一生发扬佛教文化不遗余力,他曾勉励中国佛学院学僧不仅要继承和发扬佛教文化,还要传承和发扬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希望佛教徒,尤其是佛教知识分子,要为祖国文化发展尽责任、做贡献。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中关于“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文化繁荣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的论述,实现了朴老生前的夙愿,相信朴老在常寂光中也会感到欣慰。

  在今年9月举行的中国佛教协会第八届理事会第一次常务理事会议上,“探索佛教文化建设的方法途径”被列为今后一段时期的重点工作。我会将以学习贯彻六中全会决定为契机,抓住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机遇,紧扣社会发展的时代脉搏,紧跟现代科技的发展步伐,利用网站等形式,积极探索佛教文化建设的新方法、新途径,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做出佛教应有的贡献。

  应时契机 弘扬道教文化

  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  张继禹

  道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重视人文化成的意义,认为文化的作用是神圣的。《度人经》说:无文不光,无文不明,无文不立,无文不成,无文不度,无文不生。并说:无量之文,普度无穷。道祖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不仅是道家文化的集大成之作,而且以其简明精炼的文字表述、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浑厚深邃的理论阐释,被誉为中华民族的传世经典和文化瑰宝。道教自东汉末年立教以来,秉承太上老子以道为本、以德为宗的根本宗旨。以尊道贵德、上善若水、齐同慈爱、抱朴守真、道法自然、知和贵生、功德成神、诚信不欺等价值理念为教义思想核心,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与人和谐相处、人的身心和谐安宁为现实目标,以内炼性命、外积功行、形神合同、得道成仙为修行理想。其思想文化深刻影响了中国哲学、文化艺术、医药养生、科学技术、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不仅满足了信教群众的宗教信仰需求,而且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既彰显了独特的文化品位和精神追求,又对社会人伦有着重要作用。

  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和高度重视下,道教文化研究方兴未艾,道教文化得到了有益的继承和弘扬。中国道教协会自成立以来,就把弘扬道教优秀文化作为其重要职责之一,并在研究整理、继承发扬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一是开展了许多弘扬道教文化的活动,多次举办“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道教与养生研讨会”、道教文化节等。二是编纂出版了许多道教文献书籍。如编纂出版了《道教大辞典》、《中华道藏》、《老子集成》、《道教文化丛书》等经典文化丛书。三是恢复开展了道教学经讲经的传统。2008年和2010年、2011年举办了三届全国性的玄门讲经活动,全国道教界正在形成学经讲经的良好风尚。四是加强与港澳台地区及国际社会道教界、学术界和其他有识之士在文化领域的交流合作。如2007年举办的国际道德经论坛,今年10月成功举办的国际道教论坛,既是道教文化的盛会,更是弘扬中华传统和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这些活动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引起了社会各界对道教文化的关注。

  如今,道教文化越来越受到世界不同文化背景人群的关注和热爱,道教文化正在走向世界。目前在欧洲、北美的一些国家已经有了道教组织,有的国家还建起了道观。有不少国外的好道之士,积极在当地翻译出版道教经典,传播道教思想智慧,修持体验道教修行,吸引了当地许多民众参与道教活动。就在上个月,来自23个国家和地区的道教界人士、专家学者出席了国际道教论坛。中国道教协会还与法国、意大利、瑞士、比利时、葡萄牙、西班牙、墨西哥、新加坡等8个国家道教组织的负责人举行了座谈,畅谈道教在国际社会上的传播情况,研究问题、展望前景、推进合作。每两年我们还在龙虎山天师府举行海外正一派弟子授箓活动,许多国外的道门弟子来此受度,成为道教文化传播的宣传员和道教文化的践行者。

  在党中央做出要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好形势下,道教界要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并要有所作为、有所贡献。要努力挖掘和弘扬道教优秀文化,切实发挥道教在促进文化发展繁荣中的积极作用,从而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培养文化自觉与自信,增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等方面做出积极贡献。一是要对道教经典做出现代阐释,挖掘和弘扬道教文化中有利于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教义思想,和谐社会,利益人群。二是创新形式,改进方式,努力探索道教服务文化发展繁荣、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新途径,大力弘扬至虚包容、宁静致远、和乐人生、上善若水、俭朴慈爱的文化精神。三是培养优秀道教人才,建设弘扬道教文化的人才队伍,推进道教文化建设。四是加强道教文化宣传工作,充分发挥《中国道教》杂志和书刊网络的积极作用,使道教文化更好地为社会各界服务。五是继续开展道教对外交流,相互借鉴,共同发展,积极开展道教经典翻译出版,满足不同文化背景人群的需求,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向世界。

  以解经工作为抓手弘扬伊斯兰教优秀文化

  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会长  陈广元

  伊斯兰文化中的许多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异曲同工之处,需要我们进一步发掘,并用穆斯林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加以弘扬。

  一、“爱国是信仰的一部分”。这句伊斯兰文化中人所共知的格言,把爱国上升到信仰的高度,使之成为信仰的一部分。这无疑会进一步提高各族穆斯林群众爱国的自觉性。做任何事,都要考虑到国家大局,维护国家利益。爱国主义历来是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方式,也是人民对祖国表达忠诚的最高形式。中国穆斯林有着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不论是航海家郑和,还是抗日英雄马本斋,他们的爱国事迹早已深入人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穆斯林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努力奋斗。

  二、两世吉庆是伊斯兰教的重要主张。伊斯兰教是主张两世吉庆的宗教,既注重后世,又注重今世的幸福生活。“耕耘今世如永生,力行善功如即亡”,这一段圣训,是伊斯兰文化中两世并重的价值观的集中体现。这就要求穆斯林积极追求今世的幸福生活,致力于家庭和国家的经济建设,为自己的幸福生活和国家的美好未来做贡献。

  三、诚实守信是伊斯兰文化的一条重要价值观念。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中有“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号召全国各族人民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在伊斯兰教中,诚实守信是对每个穆斯林的起码要求。《古兰经》中说,“信士们啊,你们当维护公道,当为真主而作证。即使不利于你们自身、父母和至亲。无论被证的人是富足的还是贫穷的,你们都应当秉公作证……”(4:135)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说过:“谁具有以下三种情况,他就是伪信者:每当讲话时就撒谎;每当缔约时就毁约;每当接受委托时,就背信弃义。”在穆斯林群众中进一步发扬伊斯兰文化诚实守信的优良传统,对建设一个诚信的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孝敬父母是中国传统美德,也是伊斯兰教的优良传统。中国传统中有“百善孝为先”的说法,而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说,“天堂在母亲的脚下”。伊斯兰教将三种行为定为大罪:一是以物配主,二是忤逆父母,三是说谎言、作伪证。孝敬父母是传统美德,而现实社会中,不赡养老人、抛弃年老父母的现象时有发生。在当代社会发展中,大力弘扬孝亲的观念的确十分必要。

  五、求知是世界上各种文化体系中都很重视的主张,伊斯兰文化也是这样。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说,“求知是每个男女穆斯林的天职”,“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提倡求知精神,无疑是加强文化建设,促进文化繁荣的重要途径。

  六、勤俭节约是各种文明都倡导的生活原则。《古兰经》中说:“……你们应当吃,应当喝,但不要过分。真主确是不喜欢过分者的。”先知穆罕默德也说过,“节约是信仰的一部分”。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发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各种奢侈浪费、一掷千金的现象并不少见,我们应积极引导穆斯林践行勤俭节约的美德。

  七、伊斯兰文化中还有许多有关团结、中道、和平、宽容的主张。这些主张的进一步弘扬,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伊协开展解经工作10年来,发掘了大量伊斯兰教义中有益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事业的、符合时代进步发展的思想和主张,并通过编写新卧尔兹的方式,把这些优秀的伊斯兰文化的真精神向广大穆斯林群众宣讲,收到了十分显著的社会效果。2011年4月,在解经工作10周年总结大会上,贾庆林主席对解经工作的效果及意义做了重要的阐述。

  我们相信,解经工作不仅在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宗教和睦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当今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的历史命题方面,通过转换角度,必将发挥其应有作用,为我国10个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奉上馨香

  中国天主教爱国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刘元龙

  圣经中有这样一句话:“人即使赚得全世界,而失去了自己的灵魂,那有什么益处呢?”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犹如一个人,由肉身与灵魂两个部分组成。一个完全的人应该是肉体与精神的有机结合,同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经济上的发达与强大只是外在的表现。经济上的繁荣只可称为“富”,没有文化的繁荣、道德的支撑,是不能称为“强”的。中央提出,当前重要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我们天主教界在学习《决定》时,特别注意到其中提出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文化发展繁荣中的积极作用,我们感到这是党和政府对宗教界的信任,同时,也体会到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和责任。

  面对历史赋予的使命,我们正深刻审视如何为这个伟大的工程奉上天主教应有的馨香。对于中国天主教而言,我们要从两个方面去探索:一是抓住历史机遇,努力探索天主教如何更有机地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就像中国教会历史上的先贤,如利玛窦、徐光启所追求的,让我们的信仰融合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二是放下身段,真正以圣保禄宗徒“为一切人而成为一切人”的精神,努力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与广大人民群众相结合。教宗本笃十六世在与援助东方教会善会的代表交流时曾说:“我要求你们要努力使基督的牧人和教友不要成为他们土生土长的土地上的外国人,而是同胞,就像历史上的圣人,他们也是东方教会之子那样的见证基督。”这是我们当前乃至今后长期的重要任务,也是我们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目标所在。我们还要努力发挥天主教在信仰上、伦理道德上以及在宗教艺术方面的优势,以优美的圣乐陶冶人们的情操,以宏伟壮观的教堂建筑亮丽我们的城镇和乡村,以精湛的圣物寄托我们的心愿,以美妙的雕塑凝固我们的回忆,以圣经中的基督之爱高尚我们的心灵。让天主教信仰为环境的美化、言行的净化、社会的善化、心灵的圣化发挥出应有的光芒。

  推进神学思想建设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作光作盐

  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副主席  安信义

  基督教要想在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有所作为,就要继续推进神学思想建设,使“和好神学”理念与中国的“和为贵”的传统文化相结合,促进不同信仰者之间和睦相处,营造和谐氛围,并扩大对外交流,促进世界和平。要将“生态神学”理念与当前的环境保护相结合,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倡导低碳、创造美好生活环境。要遵行基督的“非以役人,乃役于人”的教导,引导广大信徒做好扶贫济困、服务社会的慈善公益事业。要带领广大信徒按基督教道德要求行事为人,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方面做出表率。

  要将正确的圣经观“按正义分解真理的道”,并转化到讲台上,使之真正能为广大基督徒提供一个弘扬优良传统、在现实社会仍行之有效的价值体系,让人明白生活的意义,给人以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藉着建立属灵的爱之团契,为广大基督教信众提供认同感和归宿感。当今社会,城市在扩大、设施在完善、生活节奏在加快,这些都使我们变得更加孤独、空虚、焦虑,这是生活在钢筋水泥丛林里的现代人最真切的感受。人们彼此的交往常限于表面,内心的认同被无情剥夺。在这些情况下,基督教能够提供给人们一种群体内的普遍认同和归宿,从而将大家心理的不平衡状态调节到相对平衡状态,使之在心灵上、行为上达到有益的适度,进而促进团结、维护稳定。

  基督教还有陶冶情操的教化功能,尤其表现在绘画和音乐方面。文艺复兴时代的伟大艺术家,如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人,都有不少作品取材于圣经,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就是这类作品的代表。在这幅画作中,画家注意展示的不仅仅是基督教教义的内容,更是表现人们的各种性格,揭示他们的精神世界,准确而鲜明地刻画他们的内心感受。

  基督教还创造出了清唱剧的形式,这是一种在中世纪奇迹剧基础上吸收了意大利歌剧的营养而发展起来的新体裁。这种音乐形式为许多音乐家所采用。像亨德尔的《弥赛亚》,就是借清唱剧体裁,通过圣经故事,来表现严肃的、伦理的思想内容,集中发挥音乐的表现力。亨德尔还用合唱手法来表现强大的集体感和史诗般宏伟的场面。他的创作手法深刻地影响了18世纪下半叶的奥地利音乐家海顿。

  基督教在教堂音乐中用管风琴弹奏的音乐,对欧洲的音乐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这种音乐形式对巴赫的风琴艺术的创造有直接的影响。巴赫发展了基督教音乐中接近复调合唱曲的宗教康塔塔形式,创造出一种声乐器乐综合的新型康塔塔。此外,一些音乐大师在创作中的基督教情结,实际上也是基督教影响音乐的重要方式。贝多芬的许多作品,如《庄严弥撒曲》、《圣灵存在》、《给我们安息》等作品,就体现了这种影响。

  总之,如何合理有效地开发基督教文化资源,使其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服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基督教界要认真组织各种学习座谈会,切实从本职工作做起,以优异的成绩迎接中共十八大胜利召开。

  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是基督教青年会、女青年会的光荣职责

  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   全国协会代总干事  金蔚

  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认为:能在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有所参与是我们的光荣职责,也是难得的历史机遇,还将是对我们这个具有百余年历史的团体是否能与时俱进的又一次检验。我们要充分把握好机遇,发挥青年会、女青年会的优势和特点,在促进文化发展繁荣中有所担当、有所建树:

  一、基督教青年会、基督教女青年会在我国有百余年的历史,这两个团体之所以能够历经历史的沉浮存在并发展,是基于它在中国国情和文化土壤中对基督教精神和文化的传承及与时俱进的社会实践。青年会的会员、义工和专职工作人员对我们所从事的事业具有充分的文化自信,这是青年会、女青年会发挥在促进文化繁荣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的基础和优势所在。

  二、基督教青年会、基督教女青年会的工作植根于社群、植根于社区,通过我们具体、细微、日常的服务和社会关怀,传递价值,温暖人心。青年人通过参与青年会工作,学会“非以役人,乃役于人”,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富裕阶层通过青年会的感召,懂得“施比受更为有福”的道理,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我们所服务的弱势人群也通过青年会的帮助,回归社会、反馈社会。 这一切都是团体文化和价值观通过服务实践的体现。与此同时,青年会、女青年会也以良好的社会公信力,在我国公益慈善领域内见证并倡导“利他”、“诚信”、“守法”的理念。

  三、基督教青年会、基督教女青年会工作涉足的领域宽泛、开展的活动多样、接触的人群多元,这些都是我们弘扬和传播先进文化理念和道德文明规范的平台。我们要认真总结经验、研究如何进一步发挥好平台的作用,在形式和方法上有所创新和发展,并结合2012年工作部署和青年会、女青年会的换届工作将加强文化软实力的建设落到实处。

  四、基督教青年会、基督教女青年会全国协会要进一步倡导和动员各地青年会、女青年会积极参与到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中去,通过举办专题培训班,总结和推广基层青年会、女青年会工作成功的案例和模式,形成有效的表彰和激励机制,把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五、“打铁先要自身硬”。我们首先要提高和激发本团体对于“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自觉意识和热情,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其次要提升团体整体的素质和能力,解决“能行否”的问题;再者要研究切实的途径和方法,解决“怎么做”的问题。

  六、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是一项综合、长期的工程,基督教青年会、基督教女青年会在参与中必须注重与基督教全国两会、各宗教团体、社会各界及政府相关部门的合作与互动,学习其他团体的经验,才能取得切实的成效。我们殷切希望能得到国家宗教局的指导和帮助,也期待着我们的参与和实践能享有更为宽广的社会空间及制度保障。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虎园路2号万石植物园内 中文网址:太平岩寺.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号:闽(2022)0000011 闽ICP备19021265号-1
电话:0592-2048015 邮箱:tpys_0592@qq.com 微信号:taipingyansi
Copyright 2010-2023 太平岩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