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岩寺
资讯 佛学 影像 佛典 法务
佛学问答
佛学问答(第四辑)第一部分
太平岩寺,2012/1/30 12:08:000

  佛学问答(第四辑)

  如本法师著

  1.请问学佛者,偏修禅定,偏修智慧,是否能成就佛道?
  2……请问出家前应该做那些准备工作,出家后才能使心地安住下来?
  3.佛陀为什么说尚未修证到阿罗汉果,不可信汝心,原因何在?
  4.学佛者是先成就佛道,还是先度众生呢?
  5.学佛者对忍气吞声,与修忍辱行的看法如何?有没有一样?
  6.现今文刊发达,弘传佛法之僧俗颇多,佛法以出家僧众为佛教之重心,……?
  7.请问佛珠(念珠)为何是一0八粒?有其渊源吗?
  8.请问佛教徒可以有感情生活吗?
  9.修行一定要断淫欲,但如何方便为疏导?
  10. 如何能使佛号于二六时中不间断,有何方法?
  11.佛教徒应持何种态度来赚钱谋生?
  12.佛教中常听到八正道,八正道是什么意思?
  13.佛教对于命相、风水的看法如何?
  14.“念佛一声,罪灭河沙”,是真的吗?
  15.修福报与修道,到底有何差别?
  16.常常发现一些人,总喜欢发问一些与生死开悟不相干的问题,因而发问,……?
  17.佛门中有“八解脱”的名词,总是不明其义,请慈悲开示好吗?
  18.学佛须三业清净是最终目标,但敝人身口二业尚可勉强不作恶,但意业犹然就范……?
  19.如何辨别佛经之真伪?请慈悲答覆!
  20.何谓“八敬法”?意义何在?
  21.学佛须要具备大知识和大学问吗?如果程度不够,可以走出家这一条路线吗?
  22.燃顶、燃臂、燃指、在学佛观点来看有必要吗?
  23.何谓“易行道”?“难行道”?
  24.学佛者,欲深入三藏圣典,须要具备何种基础?
  25.学佛如何寻找适合自己的法门,因而一门深入?
  26.学佛何谓专修与杂修?
  27.学佛者如何透视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转贪嗔痴成戒定慧?
  28.禅宗的行者,若终生不悟,该怎么办?
  29.出家修行,“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是真的吗?
  30.“学佛越久,离佛越远”,是真的吗?
  31.烦恼丛生,不知如何解危?
  32.佛教对神秘感应的现象看法如何?
  33.学佛之行者,对“名利”的尺寸,应抱著何种态度?
  34.做个正信佛教徒,要怎样履行才能使佛法久住不灭?
  35.菩萨行,度自己的子女,算是自私自利的行为吗?
  36.有些畜牲人见之会生欢喜心,有些畜牲人见之生厌恶心,是何原因?
  37.学佛须常亲近善知识,善知识应具备何种条件,方可堪称善知识?
  38.学佛要达到理事圆融方为究竟,可是事实上,事与理总是还有一段距离,……?
  39.吾人欲得出家修行,但在年龄方面是否有限制?请慈悲开导?
  40.天人福报大,天人有十法是人间所没有的特点,请问天人十法是什么?
  41.阿弥陀佛之接引身相,为何所见都是立相、而不见有坐相呢?
  42.修净土法门者,欲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念佛虽达一心不乱,但福报不够,是否能往生?
  43.无量寿经所说,西方净土无恶人,而修净土宗是带业往生,还有恶习气,何以无恶人?
  44.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就是法身满虚空宇宙,又说六方有恒河沙诸佛那么多,……?
  45.极乐娑婆同是佛土,为何生到净土便不退转,生到娑婆此土便皆退转,这是什么道理?
  46.净土法门贵在念佛求生净土,如念阿弥陀佛,即弥陀来接引往生西方净土;……?
  47.有病应吃药,而药方里有动物药方,若服此药方,是否犯杀生戒?
  48.受了戒而不持戒,未受戒而心里持戒,两者那一种有功德?
  49.见道方修道,不见道又如何修起?
  50.学佛者可参究他教之书否?

  1、请问学佛者,偏修禅定,偏修智慧,是否能成就佛道?

  禅定(梵语dhyand),禅那、静虑之义;般若(梵语prajna)译为智慧。圆满的佛道,是禅定与智慧的圆满。若偏修禅定,或偏修智慧,始终不得成佛。毕竟,佛道是定慧等持圆满之中道法。

  有定无慧成枯定,有慧无定成狂慧;定是慧之体,慧是定之用,离定无慧,离慧无定;定即是慧,慧即是定,定慧不一不异故。

  若依因地修行,必次第而修,何以故?因为修行之功力尚未圆熟,无能等持而修,修亦修不成故。

  楞严经云:“因戒(梵语sila)生定,因定发慧,因慧破一切烦恼惑,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若依果位而言,修行有成,在心地功夫上,则禅定中有智慧(梵语jnana),智慧中有禅定;离禅定别有智慧,离智慧别有禅定,禅定与智慧正等无异。因此,若欲得成佛道,必须定慧等持,方为究竟之道。

  2、往往发心出家会遇到种种魔障,请问出家前应该做那些准备工作,出家后才能使心地安住下来?

  出家(梵语pravrajya),即是出离家庭生活,专心修沙门(梵语saramana)之净行。有些人出家是一帆风顺,无障无碍,甚至家人朋友祝福欢送,可谓福报可佳,善根成熟。但是有些人出家却充满逆境,恶缘横阻,障碍重重。两者之出家可谓悬殊甚钜。

  大体上出家前,心里应存有十二点正确观念方得出家,何等为十二?分别如下:

  一、发心出家应具足正确之知见。

  二、人缘、地缘、时节因缘应具足。

  三、社会上所有一切感情应处理得体,方得出家。

  四、若有欠别人债务应偿完,方得出家。

  五、军公教,公司工厂一切事业,应处理圆满,方得出家。

  六、若有诉讼者,应处断圆满,方得出家。

  七、盲聋喑哑不得出家。

  八、应亲近善知识(梵语kalyanamitra)而出家。

  九、应发菩提心(梵语bodhi—citta)依戒而住。

  十、勇于割爱辞亲,解无为法,直证菩提为宗。

  十一、出家心境应住而无住,无住而住;生而无生,无生而生;念而无念, 无念而念,圆妙自性故。

  十二、出家应秉怀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而立志愿。

  3、佛陀为什么说尚未修证到阿罗汉果,不可信汝心,原因何在?

  阿罗汉(梵语arhat,巴利语arahant),意译作应供、无生、杀贼。诸佛菩萨,乃至阿罗汉皆已证得涅槃妙心,得不生不灭,共登无生法忍(梵语anutpattika—dharma—ksanti),得此法者,其心已断三毒,六通圆成,自性能随愿自在,不被诸惑所动故。

  尚未证成阿罗汉之人,三毒(贪嗔痴)炽盛,六根触六尘,生心染境,一切时一切处皆被外境所迷惑:因而自性漂浮不定,无常万变,把持不住本性之动向,任业风牵流六道,致使浪迹生死,穷劫不休。

  凡夫未证成阿罗汉果(梵语arhat),绝对不可任意相信自己的心,原因在此,假使愿力不足,道心不坚,随便就信赖自心,往往易于闯祸,自招其果。

  所以,唯证之际,得涅槃法身,方得深信自心,毕竟,不被外境所动,自性自在故。

  杂阿含经云:“所谓阿罗汉者,贪欲(梵语lobha)永尽,嗔恚(梵语pratigha)永尽,愚痴(梵语moha)永尽无余,是名阿罗汉。”

  4、学佛者是先成就佛道,还是先度众生呢?

  上求佛道与下化众生是一体的,何以故?因为上求佛道是成就大智慧,下化众生是成就大慈悲心,智慧(梵语jnana)与慈悲(梵语maitrya)的圆满,当下是佛道的成就。

  所以我们说,学佛者欲先成佛再度众生,这种论调是不正确的;若先度众生而后成佛,这种说法也不是常理。

  依佛法而言,菩萨(梵语bodhisattva)的类型有三种:一者悲增菩萨。二者智增菩萨。三者悲智双运的菩萨。前两者菩萨是各偏一方的菩萨,不能代表中道实相的菩萨,后者是正常道的菩萨,是吻合佛道之本怀。

  悲心足够而智慧偏失,易陷溺沉沦之境,亦称为败坏菩萨,无智慧引导故,佛经常云:菩萨未能自度先度人,菩萨于此初发心。同样的理由,若专求智慧解脱,纵得智慧而出三界(梵语trayo dhatavah),没有慈悲心所滋润,易沉空守寂,永住涅槃,不从空出假,悲度有情,佛陀常称此类行者为焦芽败种之罗汉。何以故?因为阿罗汉悲心不及菩萨,度生仅抱随缘之态度,不像菩萨能作为不请之友,因而从事度化众生之圣业。

  总而言之,智中有悲,悲中有智;离智无悲,离悲无智;智即是悲,悲即是智,悲智不一不异,故名为佛。

  5、学佛者对忍气吞声,与修忍辱行的看法如何?有没有一样?

  天壤之别,忍气吞声是压抑之法,令脾气不要发作,若压抑不住,则有爆发之际;又如石压草,石头一旦拿掉,杂草照常长起茂叶,不根本故,非究竟法,非了义故;修忍辱行者,有佛法的疏导,与般若(梵语prajna)空性相应,故得究竟之忍辱,突破时空之忍,已登彼岸之忍,成正觉之忍,故两者之内涵酝酿不同之因质,其果报也就感召不同之果。

  忍辱(梵语ksanti,巴利语khanti),即令心安稳,堪忍顺逆之境,而心地不动。修忍辱者,贵在与般若智慧相互呼应,因为般若智慧能观诸法空性,因而内心不生执著,当下证忍辱波罗蜜,是故,十方三世诸佛皆一致赞叹般若智慧之殊胜,令大地一切众生能正觉诸法自性空,唯有证得诸法自性空,才能踏上菩提华之彼端。

  大般若经云:“诸法自性空,非声闻作、非独觉作、非菩萨作、非如来作、亦非余作,有佛无佛,其性常空,此即涅槃(梵语nirvana),无生无灭故。”

  6、现今文刊发达,弘传佛法之僧俗颇多,佛法以出家僧众为佛教之重心,若一旦颠倒僧俗,传统的佛教能继续维持下去吗?

  大圣佛陀一再强调,在婆婆世界(梵语Saha—lokadhatu),三宝为黑暗中之明灯,是出世之宝筏,三宝(梵语tri—ratna)是我们所依归之大善知识,失去三宝,如同黑夜不得其路可归程,无三宝导航,又如迷失之舟,无从靠岸,漂茫大海中。

  律藏云:比丘(梵语bhiksu)是七众之纲领,世上若无比丘僧,比丘尼(梵语bhiksuni)是领导纲领,世上无比丘与比丘尼,沙弥(梵语sramanera)是领众修行之纲领,世上若无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是修行领导纲领,依此类推,是行佛道,若违佛意,实与佛法之缘尚有一段距离,颠倒正法故。

  佛法世风日下,戒律不实践,唾弃律法,僧俗颠倒领众,违背如来正法,令正信佛弟子,伤感悲恸!

  蕅益大师云:“佛法之衰亡,实乃戒律之不张。”

  律藏云:“一切众律中,戒经为最上,佛法三藏教,毗奈耶(梵语vinaya)为首。”

  不论出家或在家佛弟子,对于戒律都是一样同等而遵而行,因为全部的佛法,都建筑在戒律之上,欲证成无上佛道,必然应学戒守戒,因戒度脱觉悟之彼岸,离戒不守戒,欲得道果,终无是处。

  7、请问佛珠(念珠)为何是一0八粒?有其渊源吗?

  佛珠是记数修行用的道器,没有特别的神秘感,后人逐渐加以严饰,品质种类极多,出家行者佩带身上更能显得身教庄严殊胜。

  一0八粒的佛珠由来是这样的,人有六根,日夜时中,必定要接触到六尘(梵语sad visayah)之境,即是六根触六尘,一旦触六尘,当下即产生六识,六根六尘六识,合为十八界,是三界(梵语trayo dhatavah)内的生死根本,应离三界,故乘以三,即成五十四,五十四是自度自利,尚不能度人利他,应发起大慈悲心度生,自度度人,故须乘以二,即成一0八的数目,这佛珠的意义由来是如此,此含意甚为佛弟子所偏爱,也合乎一串佛珠的恰当数目哩!

  8、请问佛教徒可以有感情生活吗?

  尚未成佛之前,皆属有情的众生,既是有情的众生,就是感情尚未达到彻底之净化,当然生活中亦含有感情成份,以经典所记载,唯有佛方居净土,三贤十圣亦住于果报中,佛是无上正等正觉(梵语anuttara—samyak—samdodhi),九法界亦属有情,住于果报就有感情的世界。

  佛教徒若尚未圆满佛果,必然亦属有情,学佛之后,若正见佛法实义,应日益对感情生活净化,应以慈悲相待,以因缘相待,以广结善缘相待,以无所求相待,与空性相待,如莲花出于污泥而不染相待,如此而履行正法,日积月累,功成德圆,虽是感情生活,何妨不是慈悲生活,又何尝不是佛法生活。

  9、修行一定要断淫欲,但如何方便为疏导?

  淫欲是与生俱来就有的,非一旦一夕就能净化断除,必须尽非常的用功,才能达非常的成果,疏导的法门极多,举例不完,说之不尽,今就以佛法常提的几项,作为仁者所参究:不净观、骷髅观、父母兄弟姊妹观、淫欲无常观、淫欲空性观、淫欲当下涅槃观、淫欲不生不灭观,这些法门因人而异,根机不同,用法则不同,契机则宜。

  修行一定要达成断淫欲的阶段,若不断淫欲,必落魔道,始终无法圆满佛道的。

  楞严经云:“修行不断淫心,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

  由此看来,大圣佛陀是如此悲切的告诉弟子,对淫欲应加以防犯,莫陷溺沉沦之深渊,我佛弟子怎能知而自陷苦处呢?

  10、如何能使佛号于二六时中不间断,有何方法?

  修净土法门之行者,其根机亦有深浅高低,不能一概而论,故其法门亦随之而广,欲令佛号二六时中不间断,这必须具备多方面的因缘,因为人心散乱,其因素极多,毕竟,各人的业因(梵语karma—hetu)、业缘、业果皆不同,又加上各人的思想、背景、教育、环境、习性亦皆有异,在这种情况之下,每个人的立场不同,所须要的法药也就有所不同了。

  若欲佛号于二六时中绵绵不间断,其方法今举经典十三种法则,供给诸君共研,分别如下:

  一、具足厌离娑婆(梵语saha)之心而勤于佛号。

  二、欣慕西方净土微妙之乐而勤于佛号。

  三、发起人溺己溺之心而勤于佛号。

  四、圣教衰微,匹夫有责,因而勤于佛号。

  五、无量劫来之生死,今生恳切欲断生死而勤于佛号。

  六、人生苦(梵语duhkha)、空(梵语sunya)、无常(梵语anitya)、无我(梵语anatman),令圆满涅槃四德,常乐我净而勤于佛号。

  七、发菩提心(梵语bodhi—citta),成就信愿、慈悲、智慧而勤于佛号。

  八、未达一心不乱,如丧考妣,应勤于佛号。

  九、六道众生皆为过去生之父母、亲戚、眷属、朋友,应发度脱之心而勤于佛号。

  十、十法界同一佛性,应勤于佛号。

  十一、都摄六根,净念相续,因而勤于佛号。

  十二、一天二十四小时修行,次数增多,不一定仅有早晚二堂课修,可令佛号圆熟。

  十三、佛号即心,心即佛号,非一非异,如是正念而勤于佛号。

  11、佛教徒应持何种态度来赚钱谋生?

  赚钱谋生方法颇多,依佛教启示我们的准则,就是不应违失因果(梵语hetu—phala)、道德、造恶业之下即可,在谋求而得之财产,这前后阶段,不伤害他人、团体、社会、国家,禀持这种正念而谋生赚钱,即是正当的行为,正当的职业。

  12、佛教中常听到八正道,八正道是什么意思?

  八正道(梵语aryastangika—marga),八种求趣涅槃之道。八正道是小乘教法中,归纳于三十七道品中的其中八种修行法则,是通达圣者的道法,随后大乘佛法亦加以圆融发扬之。何谓八正道呢?今分别叙述如下:

  八正道:

  一、正见:即正确的知见。

  二、正思惟:即正确的思考。

  三、正语:即正当的言语。

  四、正业:即正当的行为。

  五、正命:正当的职业。

  六、正精进:即正当的努力。

  七、正 念:即正确的观念。

  八、正 定:即正确的禅定。

  13、佛教对于命相、风水的看法如何?

  诸法皆空无自性、无有常法,更无有定相可言,一切穷变万化,命相、风水亦为诸法之数,更无特权可赦免。正信佛弟子不可著迷命相、风水之类,毕竟诸法空故,这是佛法最尊最上的殊胜庄严处,空更是不同于一切宗教,空是不同世间一切学术,空(梵语sunya)是诸法的本来面目,有佛无佛一切法皆如故。

  大般若经云:“如来觉一切法毕竟空寂,证大菩提,随顺世间假立名字,故称为佛(梵语buddha),非为实有,若有若无,不可得故。”

  总而言之,命相、风水是幻相而有,无有定法,无常空故,皆不可得,众生不明诸法实相,因此被假相迷惑,从中不得自觉,将命相、风水,执著实有论、宿命论、定命论,其可悲怜,迷者误以命相、风水可依可靠,导致自误误人,以讹传讹,于是越陷越深,迷而又堕落三界(梵语trayo dhatavah)网。

  大般若经云:“诸法性相,不可表示、不可分别、不可取著、不可造作,一切有情,设能如实了达诸法皆如幻化,应本已证无上菩提,然由有情于一切法,不可通达皆如幻化,故于诸趣生死轮回。”

  14、“念佛一声,罪灭河沙”,是真的吗?

  诸佛不妄语,妄语非真佛,佛陀彻始至终,从未对众生说过妄语,反而悲心彻骨循循诱导我们踏上解脱之道,共证菩提(梵语bodhi),住大涅槃,岂会妄语之有。

  念佛一声,罪灭河沙,道道地地有实质之理,何以故?有佛念即无妄念,有妄念即无佛念,佛念与妄念不得同时存在;念佛(梵语buddhanusmrti)当下自性清净,无有造业故,身口意三业清净,得无量功德,福报日增,诸佛赞叹;若无念佛,则妄念纷飞,若起邪念(三毒),当下岂不是造业闯祸了吗?这么闯祸(杀盗淫妄酒)之下,一切罪业(因果)何止河沙之多!

  如上所述,不难明白,念佛非但能得三业清净=,亦可避免动念缤纷因而造作诸业,广受一切残局之报。众生之妄想造业,多得穷劫广说不尽,堆积远胜须弥山,故曰:念佛一声,罪灭河沙。

  大藏经云:“众生(梵语bahu—jana)之造业,若有体相,尽虚空不能容受。”

  15、修福报与修道,到底有何差别?

  修福报是圆满佛道部分之一,不能代表佛道的全体,因为修福报而不修智慧,始终无法出三界(梵语trayo dhatavah)之外,固然能得人天之大富大贵,亦免不了受善恶之业所牵缠,控制得三界不得出,三业致使自己身不由己,随其摆布故。

  不修道就没话说,一旦要修行,福报是应该修,智慧(梵语jnana)亦不可或缺,何以故?有福无智成颠倒,有智无福成烦恼,是故,福智应双管齐下,相得益彰,不得偏失一边。

  尽管努力勤修福报,但不修智慧来破烦恼,净化业障,穷尽来生罪亦存在,因为福报不能灭罪,灭罪有灭罪之法,岂可不慎哉!

  六祖慧能大师云:“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

  16、常常发现一些人,总喜欢发问一些与生死开悟不相干的问题,这辈人士这种行为,对他自己有什么好处?

  若真有疑难,是该发问的,由问而得到如实真相,因而破迷启悟,这是好现象的,值得赞叹与嘉许。

  佛门有句名言: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

  这是勉励学佛行者,应勇于求知,达成破迷启悟,早证法身(梵语dharma—kaya)之德,但是的确有一些不法之人,喜欢问一些与佛法无关,与修行无关,与证成无生法忍无关种种问难,这些豆腐中挑骨头的人,只是玩弄手段,刺激他人,从中求得幸灾乐祸之心,此人与真理尚有一段距离故,内心执著意识坚固不拔,亦须浪迹无量劫冤枉之苦呢!

  大圣佛陀在世之时,亦有很多外道总是喜欢找佛陀的麻烦,种种故意问难,令佛陀难堪一般,佛陀不愧是佛陀,焉能受那些无知之辈所难倒呢?毕竟,佛陀之智慧已达世出世间圆满无碍,三二句的真理就把对方驳倒,使对方心服口服。

  若遇上无理取闹之辈,大圣佛陀也不想跟这辈之人结恶缘,当下沉默,安住不生不灭自性中,这是佛陀处断恶劣不法之人的态度。在佛经记载大圣佛陀有三不答,就是无意义之问题,有答无答皆与事实了无痛痒,毫无相干,佛就沉默不答,何谓三不答?分别如下:

  佛陀三不答:

  一、对修行丝毫无帮助不答。

  二、不趋向圣道不答。

  三、没有答案不答(无意义不答)。

  大圣佛陀之智慧已究竟圆满,对人生与宇宙洞澈无惑,怎么不回答呢?因为纵然答案给了你,你的智慧够狭窄,亦然不能懂得佛意,如此日夜保守这个问题,会因此磨灭光阴,无常一到,空废了这辈子的人身,岂不痛哉!佛陀该答覆的总是会慈悲为我辈答之熟,就酌量答覆之,这就是观机逗教之法。

  17、佛门中有“八解脱”的名词总是不明其义,请慈悲开示好吗?

  八解脱(梵语asatu vimoksah),八解脱又名八背舍,就是八种背弃舍除三界烦恼系缚的禅定。

  一、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谓心中若有色的想念,就会引起贪心来,应该观想到外面种种的不清净,以使贪心无从生起,故称解脱。

  二、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谓心中虽然没有想念色的贪心,但是要使不贪心的想念更加坚定,就还要观想外面种种的不清净,以使贪心永远无从生起,所以称为解脱。

  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谓一心观想光明、清净、奇妙、庄严、珍宝之色、称净解脱,观想这种净色的时候,能够不起贪心,即可以证明其心性,已是解脱,所以称身作证,又他的观想,已是解脱,所以称身作证;又他的观想,已经完全圆满,能够安住于定之中了,所以称具足住。

  四、空无边处解脱。

  五、识无边处解脱。

  六、无所有处解脱。

  七、非想非非想处解脱。(这四、五、六、七的四种解脱,都是无色界的修定者,各在其修定的时候,观想苦(梵语duhkha)、空(梵语sunya)、无常(梵语anitya)、无我(梵语anatman),使心愿意舍弃一切,所以称解脱。)

  八、灭受想定身作证具足住:灭受想定又名灭尽定,谓人若有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就会领受色声香味触之五尘,领受五尘,就会生出种种的妄想来,若有灭除受想的定功,则一切皆可灭除,所以称为灭尽定。

  18、学佛须三业清净是最终目标,但敝人身口二业尚可勉强不作恶,但意业犹然就范,请问应如何疏导,普令意业共登彼岸?

  三业(梵语trini—karmani),即身口意三业。意就是心,心是一切万法之源,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身口亦必由心所支配,离心则身口动用不得,心若解脱,身口亦必随之而解脱;心若不解脱,身口二业也随之而不得解脱。

  八大人觉经云:“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19、如何辨别佛经之真伪?请慈悲答覆!

  佛陀住世八十年,说法四十九年,演说三百余会,佛经浩瀚如海,合计大小乘圣典有八千四百六十卷之多,要辨别是否真经或伪经,实在不是很容易的事,除了发心探究经典的来源,以及教史教制教典多方面了解之外;佛教(梵语Buddha—sasana)流传至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透过时空的演变,佛法的确会多少变质,参杂一些外道色彩,或卷入时代哲人思想,致使无上法宝不得不变样!

  大圣佛陀的教法,具体上,可分为前后五个阶段延传下来,何等为五?叙述如下:

  佛教延传五阶段:

  一、原始佛教。

  二、部派佛教。

  三、初期大乘佛教。

  四、中期大乘佛教。

  五、后期大乘佛教。

  原始佛教是佛陀于人间成等正觉后,弘宗演教,广度无量众生,有说有证,正法时期。

  部派佛教是佛陀灭度后约一百二十年左右,佛教的教法,因弟子领悟有别,因此,开始分裂演化,成为部派佛教。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大体上,是小乘(梵语hina—yana)兴盛而大乘(梵语maha—yana)隐没时期,前后维持五百年的佛法。

  初期大乘佛教是佛法由小乘开始进入大乘佛教的开端。

  中期大乘佛教是佛法进入中年时代的佛教,融合大小乘无碍,大力倡导般若性空,空有不二之时期。

  后期大乘佛教是佛法在印度逐渐落没的时代,密宗日益兴起,而密宗内部参杂许多波罗门教的思想与色彩极多,因此,佛教的本质就开始走下坡,再加上北部的回教南侵,法难甚剧,使佛教大伤元气,招架不住,内忧外患,佛教分崩离析,不久之后,佛教则消失于印度,佛法在印度发源,也在印度缘灭,后期大乘佛教是值得同情的佛教,值得过滤与净化的后期佛教。

  纵管佛法如何延传,正信佛弟子应勇于亲近善知识,善知识能引导我们由黑暗进入光明,由痛苦进入清凉地,由迷入悟,由凡转圣。

  辨别佛经之真伪,具体上可分为三个根本法则,此法则即是三法印,何等为三?分别如下:

  三法印:

  一、诸行无常印。

  二、诸法无我印。

  三、涅槃寂静印。

  一、诸行无常(梵语anityah sarva—samskarah):是说明一切世间法无时不在生住异灭中,过去有的,现在起了变异,现在有的,将来终归幻灭,毕竟诸法无常,缘起缘灭,无有定相。

  二、诸法无我(梵语niratmanah sarva—dharmah):是说明一切有为无为的诸法中,无有我的实体,空性故。

  三、涅槃寂静(梵语santam nirvanam):是说明涅槃的境界,灭除一切生死的痛苦,无为安乐,无杂无染,不生不灭,故涅槃是寂静的。

  凡符合此三原则的,便是佛陀正法,有如世间印信,作为证明,故名法印。

  20、何谓“八敬法”?意义何在?

  八敬法(巴利语attha garu—dhamma),八敬法又名八敬戒、八尊师法、八不可越法、八不可过法等,简称为八敬法。这是佛陀规定比丘尼众应须恭敬比丘众,尊重比丘的八件要事,一旦发心受过比丘尼戒,亦须加受八敬法,故后人称之为八敬法。何等为八?分别如下:

  一、百岁比丘尼应礼初夏比丘足。

  二、不骂比丘、不谤比丘。

  三、比丘尼(梵语 bhiksuni)不得举比丘(梵语 bhiksu)过,比丘得举比丘尼过。

  四、比丘尼具足戒,须在二部僧中受(先于尼僧中作本法,再求比丘僧为之受戒)。

  五、比丘尼犯僧残罪,应在二部僧中忏除。

  六、每半月须求比丘教诫。

  七、不同比丘同住一处结夏安居,也不得远离比丘住处结夏安居(为便利请求教诫故)。

  八、安居圆满,应求比丘为比丘尼作见、闻、疑罪约三种自恣(自由举罪)。

  21、学佛须要具备大知识和大学问吗?如果程度不够,可以走出家这一条路线?

  世间知识与学问可以促成修行的增上缘,但不是绝对的,不是非它不行的,知识与学问不是学佛的通途正道,知识与学问本质无佛法的内涵,纵得知识与学问大饱和,得到满天下的博士学位,这么多博士学位对证得菩提(梵语bodhi)有何相干呢?与证得涅槃(梵语nirvana)有何关系呢?丝毫都无帮助啊!

  假使知识与学问具有佛法实际本质,依此而进修,必得菩提道果,如鸟两翅,无障无碍,自在自得。

  出家(梵语pravrajya)这条路是菩提之路、是正觉之路、是涅槃之路,若能具足佛法知识与学问,加上精进佛道,这是最好不过了;倘若出家知识与学问不足,这也不是绝对不可走出家这门路,何以故?因为各人根机不同,顿渐利钝不同,善根深浅有别,何况开悟本性,通达诸法实相,非关文字,只要出家修行肯用功、精进、肯多听多闻多看,如此低声下气求法,何妨不证菩提!那怕证无生法忍不成!

  22、燃顶、燃臂、燃指,在学佛观点来看有必要吗?

  法法亦非法,非法亦是法,法非法如故,一切法皆是对治众生一切病,在因地不能没有法,没有法不能登彼岸;在果地上诸法可以不要,因为已登彼岸,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燃顶、燃臂、燃指,在凡夫(梵语prthag—jana)因地而言,极为须要,依此而增上缘,以达到破相等四法之功,这并不是提倡执著或标新立异,譬如人饿极需饮食,凡夫需要佛法,渡河需舟,黑暗需要光明,生死需要涅槃,烦恼极需菩提一般。

  修行不是用嘴巴说一说就了事了,理论谈一谈就得了,我佛弟子得到佛法真谛,必须履行修证,有理有事才能达彼究竟;燃顶、燃臂、燃指是对佛法力行的具体行动,佛弟子应具足如是正见,若他见即是邪见或外道,何等为四?叙述如下:

  燃顶燃臂燃指四义:

  一、破相义。

  二、警策义。

  三、发愿义。

  四、供养义。

  23、何谓“易行道”?何谓“难行道”?

  凡依三藏教典(梵语trini pitakani),在此娑婆国土精进行道,积累功德,断惑证真,以达修因得果者,皆属难行道所摄。凡依净土教门,勤修勇猛,以达一心不乱(梵语aviksipta—citta),仗佛力与自力往生净土,于彼国中,蒙佛教化,因而共证无生法忍(梵语anutpattika—dharma—ksanti),终成正觉者,皆属易行道所摄。

  24、学佛者,欲深入三藏圣典,须要具备何种基础?

  经藏(梵语 sutranta—pitaka)、律藏(梵语 vinaya—pitaka)、论藏(梵语abhidharma—pitaka),是名三藏。三藏教典皆为佛陀觉悟之法,欲深入三藏圣典,心地应存虔诚庆幸之心,存正直觉悟之心,而后须以殷勤之心渴求正法,恭敬之心亲近善知识,从中开导悟入佛之知见;同时,自己也必须踏实按部就班的研习三藏教典,除此之外,更须勤于实证戒定慧,理事不偏,日积月累,耳熏目染,善法即可日益增长,因缘成就,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三藏圣典可望深入矣!

  25、学佛如何寻找适合自己的法门,因而一门深入?

  三藏教典浩瀚如海,义理堂奥,艰深无比,毕竟,法法皆是觉悟之法,学佛欲一门深入,首先应深入教理,通达佛陀解脱之道,生死流转如何!涅槃还灭如何!各宗各派应深入理解一番,而后,按个人习性根机,在契机契理之下,方可一门深入,直修无疑,如是渐断无明(梵语avidya),渐增法身(梵语dharma—kaya),勇往直前,一路涅槃门。

  26、学佛何谓专修与杂修?

  广大无边的佛法,都在令众生觉悟菩提,成就佛道,这是别无异议的。根机不够鲁钝而杂修,总是难修成就的,只要教理通达之后,如实专修,照样亦可得证涅槃之道,专修而不杂修易成道业,因为置心一处,无事不办,何以故?一回生、 二回熟、三回巧,专精一向,别无异念,亦能产生触类旁通,如是巧妙亦能达成大小不二,广狭不二之妙;终了亦必成就无上佛道。

  有些根机顿利者,则能广学广修广证,从中亦然无障碍,这是另当别论的,何以而说呢?此辈学佛者,往昔皆已成就无量福德与智慧,所播放的菩提因种,今生是开花结果之际,故能承担大行大修大证,这不算是杂修,毕竟,诸法当下能相应故、解脱故、圆成故。

  27、学佛者如何透视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转贪嗔痴成戒定慧?

  是的,这种透视与修法,皆为中道不二法门,请仁者注意详听,今略以阐述中道法义,若依此行,与圣法相呼应,欲证道果,终有是处。

  烦恼(梵语klesa),烦恼是总称,是惑之别名、是漏之别名、亦是无明之别名。

  烦恼与菩提是对立法,因有烦恼才说菩提(梵语bodhi),菩提是对烦恼而言,若无烦恼,菩提不可得,菩提是有对象的,烦恼之境是菩提的对象,烦恼当下觉悟,烦恼即是菩提,菩提由烦恼而得,是故称为,烦恼即菩提,离烦恼无菩提,菩提由烦恼觉悟所得名的。

  维摩诘经云:“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宝。”

  透悟生死空性无生,生死(梵语samsara)是涅槃(梵语nirvana),涅槃是由生死的觉悟而得,离生死之法涅槃始终不可得;凡夫看涅槃,涅槃是生死;圣人观生死,生死是涅槃,生死涅槃无自性空,如幻如化,假名施设故,终不可得。

  依佛法而言,戒是对治贪、定是对治嗔、慧是对治痴。戒律令三业清净,了知五蕴皆空,使心不生贪欲,则戒律成就;禅定对治嗔恚,当知禅定(梵语dhyana)与嗔恚(梵语pratigha)皆无自性,心地之火焰当下成红莲,则禅定成就;智慧对治愚痴,了知人生宇宙本缘起,诸法自性不可得,执著当下解脱,心地光明自显,则智慧成就。

  维摩诘经云:“佛为增上慢人,说淫怒嗔为解脱耳;若无增上慢者,佛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

  28、禅宗的行者,若终生不悟,该怎么办?

  禅宗的行者是难能可贵的,发大愿心今生了办生死大业,为明心见性而精进菩提,所谓:断一分无明,增长一分法身,渐断渐增,如是而办道,终结为证得法身(梵语dharma—kaya)为宗。

  学禅的大德,若终生不开悟、不证悟,必随善恶之业所牵引,流浪六道,无特权可免;但由今生熏习禅定与智慧之故,纵得人身,亦有隔阴之迷,定坚慧强,正见若能提起,亦有机缘与佛法相会之际。

  杂阿含经云:“若人生世间,正见(梵语samyag—drsti)增上者,虽历百千生,终不堕地狱(梵语naraka)。”

  若定虚慧弱,正见忘失,无法提起之际,必然受无量劫之业因所摆布,沉沦而不得自觉。高僧大德云:“一暴百千劫,再回头来是几时?”

  29、出家修行,“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是真的吗?

  这两句话是祖师大德所说,其宗旨在于鼓励出家众,修行不得放逸,应把戒律持好,将佛法实际证悟,了脱生死,免得吃了那么多檀越(在家居士)之米粮,不但今生没有办好生死大业,致使来生又须偿还施主一切米粮之债物,因而投胎转,披毛戴角还!

  若今生的确不能了道,当然愧欠施主之债,随业受报,来生受报不完全今生之业种而已!还包括无量劫前之业因存在,究竟现起那一世之业因(梵语karma—hetu),就由业力来决定了,谁也奈何不了之事,这才是如实之说,不然还有谁敢出家修行呢!不出家不了道,不会披毛戴角还,一旦出家不了道,当下就来个披毛戴角还,那还得了,甘脆不出家,就不会披毛戴角还了,所以说,我们要实际了解祖师大德一番苦口婆心的规劝,出家(梵语pravrajya)修行要踏踏实实勤修正法,为开悟证果而迈进,方不会辜负祖师大德们一番悲切心怀。

  30、“学佛越久,离佛越远”,是真的吗?

  佛(梵语buddha),这个问题应该分成两方面作解释。

  一者、学佛越久,理应与佛越近才对,那为什么会离佛越远呢?这里头就很多问题产生了,譬如:在修行的阶段,或许进进退退,懈怠成习,久而久之,甘脆放弃,或者高兴就学佛,不高兴就三宝殿一步也不登,道心不坚,与佛法距离甚远,不得证法身,这怎么不会离佛越远呢?

  二者、在进修过程,有种种考验,譬如家庭百般阻扰,当下即考倒;亲戚眷属朋友诽谤,这也被考倒,甚至不能正见佛法教义是什么,把佛菩萨当神来膜拜,欲求得名利,却求不得,因而退道心。

  还有很多佛弟子,不能正见因缘果报实况,遇到逆境或挫折,在不如意中,就开始错怪佛菩萨不慈悲不加被,甘脆不拜不学佛了,这因正见不足,所引发的退堕!如此一来,就难免学佛越久,离佛越远了。

  若能正见(梵语samyag—drsti)大圣佛陀如实教义,因教义入门,正见增上,绝无退堕可言,现今依圣典引叙修行者,应遵守四种正法而修证,不可偏依外道法乃至一切非法,正信佛弟子不可不慎!

  维摩诘经云:“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31、烦恼丛生,不知如何解危?

  烦恼(梵语klesa)烦恼由心境对立,因而感召苦受,六根对六尘(梵语sad visayah)生六识,六识是分别外境,由七识对分别之境产生执好执坏,于是引生种种烦恼,而且性质不一样,痛苦的差别自然不同,若欲断除(净化)烦恼,应由七识执著净化成平等性智,或以般若智慧透视七识执著当下无自性空,七识空性(梵语sunyata),不生执染,那么,前五、六识与后八识也就自然净化解脱,一切烦恼则不得由生。

  烦恼是自作自受的果报,既是自作,理应自解,自己知病本所在,对症下药,无不痊愈;若不自解,由他人解缚,终不得解。当知烦恼本不缚人,解从何生?无缚无解,烦恼从何而来?

  维摩诘经云:“若有缚则有解?若本无缚?其谁求解?无缚无解?则无乐厌?是为入不二法门。”

  32、佛教对神秘感应的现象看法如何?

  具体而言,感应的性质有四种:一、显感显应。 二、显感冥应。三、冥感冥应。四、冥感显应。

  一般民俗的静坐也会产生感应的现象,各人的因缘不同,心境有异,所感的现象亦有别;社会上其它的宗教由于透过祷告、忏悔、诵念、作法、静坐,心神凝注,也会产生感应的灵验,各人的心念因缘不同,自然就有不同的感应。

  外道神秘感应顶多有五种神通,他心、神足、天眼、天耳、宿命等通,外道得此五通尚未究竟,亦有生死轮回。佛教的神通有六种,一得永得,由证所得,因为修行断了一切烦恼,故诸漏皆尽,不受生死,名为漏尽通。外道乃至一般宗教,他们亦能修得禅定,得到五通,由于尚未断诸烦恼垢缠,禅定一失,随时五通皆会消失,非究竟之道,亦属轮回(梵语samsara)。

  社会上常见一些神秘道坛,产生若干感应,这些尚属冥感显应之类,由鬼或神从中加附人身,而颤抖说话或写些文字,大多是劝化世人,匡正人心,断恶行善;但有些是相当低级的魍魉魑魅,降乩、扶鸾、著书,颠倒各宗教的教义,大谈五教合一,三教合一,万教同源等邪说,严重者,假冒佛菩萨之名,自言是佛菩萨降乩,观音、弥陀、释迦、济公、关公、老中娘等等,这种黑暗不光明的降乩,真相不能大白,谁能明察秋毫到底是弥陀或济公呢?鬼神也相当会说谎话的,自编自导自演,毕竟,鬼神亦属六道轮回众生之一,善信大德被摆布得不知所以然,干脆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自己无法正见真相大白,始终难以自觉,就如此迷信下去了。

  如此胡为作法,种种混淆视听,致使一些微有善心人士,往往易受其蒙蔽真相而受骗,当今社会多得不胜枚举,不可为喻。

  正信佛弟子,不可任意显现神通感应,不可为人占相吉凶,卜卦算命,改运说些无稽之因果,恐吓信众,抽签问佛,看手相看面孔,占相出生年月日,问前世说后世,博得信众的信赖,以为你有神通境界高深不可测,因而尊敬你,这些都是邪命(梵语mithya—jiva),不务正道,的确佛门中产生有这么多的病本,这一连串的事实都不是佛门拥有的产物,是佛弟子自己胡为乱搞,因此,大破如来正法,非佛弟子,乃佛门中之外道,罪业无量,诸佛会叫冤枉,天龙八部唾弃。

  大圣佛陀末法时代,有无量出家人,身穿袈裟,吃如来饭,却专门破坏如来正法,混入僧团,或各自一人,作一些非法之事,这些假冒出家人之辈,让一些无辜之善信大德,产生莫大误解,因而退堕,这些罪业缘起,因何人而起?何人受无辜之殃?岂可不慎!怎可不勇于忏悔,浪子回头,还给佛门一个清净世界!以下引录诸经作为见证:

  梵纲经菩萨戒经云:“如师子身中虫,自食师子肉,非余外虫。如是佛子自破佛法,非外道天魔能破。”

  地藏菩萨本愿经云:“若有众生伪作沙门(梵语sramana),心非沙门,破用常住,欺诳白衣(梵语avadata—vasana),违背戒律,种种造恶,如是等辈.,当堕无间地狱,千万亿劫,求出无期。”

  大佛顶首楞严经云:“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不觉是其魔著,自言谓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巧善男子处,敷座说法,其形斯须,或作比丘(梵语bhiksu),令彼人见。或为帝释、或为妇女、或比丘尼(梵语bhiksuni)、或寝暗室,身有光明,是人愚迷,惑为菩萨,信其教化,摇荡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口中好言,灾祥变异,或言如来某处出世,或言劫火,或说刀兵,恐怖于人,令其家资,无故耗散,此名怪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迥,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大佛顶首楞严经云:“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亦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其听法者愚迷,惑为菩萨,侄逸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梵语lobha),口中好言,诸佛应世,某世某人,当是某佛化身来此,某人即是某菩萨等来化人间,其人见故,心生倾渴,邪见密奥,种智销灭。

  尔时天魔,令其听者未闻法前,心自开悟,念念移易,或得宿命、或有他心、或见地狱(梵语naraka)、或知人间好恶诸事,或口说偈、或自诵经。是人愚迷,惑为菩萨,口中好言,佛有大小,某佛先佛,某佛后佛,其中亦有真佛假佛,男佛女佛,菩萨亦然,其人见故,洗涤本心,易人邪悟,此名魅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33、学佛之行者,对“名利”的尺寸,应抱著何种态度?

  站在因位的学佛行者而言,对名利应尽心净化, 道心不坚,易受名利所诱惑,尽可能减少接触名利之钩,免得见境名利心又重蹈覆辙,而这段岁月里,应勤奋精进道业,与般若智慧相应,正觉名利空无自性,如幻而有,终不可得,日久功圆 ,则能对名利无所惑动,自修自成佛道。

  若站在果地的行者而言,名利对证成果位者来说,是不惑不动的,何以得知?因为行者自性解脱,了知名利本空,如幻不可得,当下心地不执著诸法之相,名利无法束缚解脱者,解脱者对名利亦不动,空相解脱故。

  34、做个正信佛教徒,要怎样履行才能使佛法久住不灭?

  身为佛教徒应该禀持十点基本法则,佛法就不会变质而衰灭,毕竟,众生(梵语bahu—jana)共业复杂,牵一发动全身,应全面性的建设,除了宗教外,亦有社会、国家、世界等等的牵制,但也应挽救这一切之逆流,何等为十?今叙述如下:

  一、共同依戒(梵语sila)为师。

  二、僧俗伦次不可乱,七众之法共遵,不可颠倒违越如来法则。

  三、出家在家应广行正法,开阐菩提涅槃大法,邪法外道法,应严禁于佛寺川流。

  四、僧事僧断。

  五、僧宝应普遍提高素养、学问、人格、因果(梵语hetu—phala)、道德。

  六、僧团应团结一心,应以六和敬为正宗,不得划分界线,故步自封,自筑围墙。

  七、外道易渗透僧团,有形无形摧毁佛教,纂改佛教圣典。正信佛弟子,皆有责任与护法之责,经云:菩萨观众生苦而发菩提心(梵语bodhi—citta),见圣教衰而发菩提心。

  八、政府处断宗教法,应禀持大公无私而立法,拥护正教,邪教应勇于严禁或解散,不得偏袒他教。

  九、佛教本体应整肃教史、教法、教制、教团,使其圆满上轨道。

  十、培养弘法僧宝,无尽推动*轮,让三宝(梵语tri—ratna)遍及朝野上下,乃至全世界皆可得闻如来菩提大法,因而能正觉佛法出现人间如实之本怀。

  35、菩萨行,度自己的子女,算是自私自利的行为吗?

  菩萨(梵语bodhi—sattva),菩提萨睡之略称。菩萨广度众生,等视一切有情,是亲非亲,无分高下远近,男女老幼,富贵贫穷,菩萨平等皆度化,在菩萨心地已突破时空观念,更没有种族区别,甚至六道众生都一一度化之,所以,菩萨行者,度自己的子女,这是理所当然,不算自私自利的行为,何况父母、兄弟、姊妹、子女、眷属朋友等,在菩萨心地中,皆等视六道中之一分子,同时是未来佛,毕竟同具佛性故。

  梵网经菩萨戒云:“汝是未来佛,我是已成之佛。”

  36、有些畜牲人见之会生欢喜心,有些畜牲人见之生厌恶心,是何原因?

  畜牲(梵语tiryanc,巴利语tiracchana)。有些人我们看见会心生欢喜,也有些人一看见之后,会心生厌恶,这就是佛门所讲的缘分问题,业报问题;畜牲也一样,有些畜牲见之,内心生欢喜,有些畜牲见之,心生厌恶,这都是缘分问题,业报问题,这如何而说呢?诸位想想看:假使你与我都结下很深刻的善缘,你看到我,会心生欢喜,无有造作,相处愉快,不会疑神疑鬼,始终法喜。我看见你,心地会非常欢喜,相处自然,自始至终愉悦,何以如此呢?因为你我都互相结过好缘分,不论过去生或现生故。

  同样的理由,假使你看到我会生厌恶,不喜欢与我见面或相处,在一起总觉得不太对劲,有说不出的厌离心,心里还是不能信赖我,甚至疑神疑鬼,相处之间生不如死一般,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就是彼此没有结过好因缘(梵语hetu—pratyana)之故。

  或者我看见你,我内心也会生厌恶,对你的长相与行为,样样看不顺眼,嫌东又嫌西,你做起事来,我都不满意,但是你并没有如我所看所想的那么差劲,为何我看不惯呢?这一连串的毛病,就出在你我彼此没有结过善缘之故,不论过去无量世前或今生,毕竟,凡事皆有前因与后果的。

  人与人的见面或相处,甚至人看见一些畜牲,彼此的好坏,欢喜不欢喜,厌恶不厌恶,这都与缘分有直接的关系;结善缘得善报,结恶缘得恶报。

  另一方面而言,业报之形象,也会使人厌恶,譬如:我长得丑八怪,三分不像人,七分不像鬼,令人心生不舒服,直想厌离,一点好感都没有,种种条件都不上道,在这种情况之下,你看见我的模样,当下不晕倒,也要说一声:拜托!天下那有这么丑陋的男人,难看得不得了,看久了会生病,搞不好被传染了怎么办?三十六计走之为先!

  这个例子,就是由业报所带来的厌恶心,普天之下,六道众生皆生活在因缘果报中,我们任何一个人都不能脱离因缘而独居,因此,我们为何不彼此结美好因缘?将后的未来,不论今生或来生,所开花结果的,绝对是很纯真的、愉快的、美好的、善良的、和谐的、无事的、喜悦的!

  37、学佛须常亲近善知识,善知识应具备何种条件,方可堪称善知识?

  佛教(梵语Buddha—sasana)是理智的宗教,是令人踏上觉悟的另一端,不仅是信仰它,在求知上,义理的开导,或是修持的启发,都应通过理性的,一一导归正法,通达涅槃,这种种入门之道,须要有善知识的开示教导,众生何等根机,要依何等法药才能根治众生之病本,这生死大业相当之重要,抉择善知识就不得不谨慎而为了。

  善知识(梵语kalyanamitra,巴利语kalyana—mitta)。怎样才算是善知识呢?善知识的条件,不是因为他徒众多、寺院大、相貌庄严、或者知名度大、福报大、学问好就以为是善知识了,如实之善知识,应具足五点尊德,今引录成佛之道,何等为五?叙述如下:

  一、证德:指三学修证,戒清净成就,定成就,观慧成就。

  二、教德:深入经藏(梵语sutranta—pitaka),成就多闻,能开示导引学众,进修大乘正道。

  三、达实性:实性是正法的别名,由现证慧通达,或从闻思教理得通达。

  四、悲愍:有慈悲心,不是为了名闻利养,而是能清净说法。

  五、巧为说:成就辩才,能善巧方便为众说法,所以容易了解,容易得益。如果成就这些功德,那就是一位了不得的大善知识了。

  38、学佛要达到理事圆融方为究竟,可是事实上,事与理总是还有一段距离,学佛者该如何善待成就之?

  诸法本是不二法,理事是一体的,不是两回事,事即理,理即事,从中不得分开;从事透理,理何尝不是事;从理显事,事何尝不是理,诸法从本以来无变异,法尔如是。

  事与理表面看起来似乎两回事,其实,大圣佛陀慈悲,为令我辈正觉诸法实相,有时说事、有时说理、有时说理事不二,一切法本来就是如实不二的,为令方便觉悟实相(梵语dharmata),因而才说事与理,而后方说理事不二。

  我们不要怕理与事有距离,当下理事是一体的、同时的、肯定的、非二的、说事说理都是方便权巧之谈,比喻说:房子已盖好了,那么房子是理还是事,觉悟者当下不可言说,一落入言说与诸法实相违也。

  在觉悟者方便为人解说的话,说事、说理、说理事不二、二亦不可得,全部都对,说非事、非理、非理事,也都全对;在迷而不觉者,一开口即错误横飞,说事、说理、说理事,全部自性迷故,若说非事、非理、非理事,亦全迷诸法而言说。

  道理一定必先通达,因通达而后如实实践,因而实证诸法实相,一切则无有争矣!

  祖师大德云:“理虽顿悟,事须渐修。”彻悟禅师云:“全大火聚是清凉池,非离火聚别有凉池;全清凉池是大火聚,非离凉池别有火聚。”

  39、吾人欲得出家修行,但在年龄方面是否有限制?请慈悲开导!

  出家梵语(pravrajya),年龄方面而言,依佛陀教制是有限制的,最低应七岁以上方可出家,最高六十、七十亦可,但是身体一定要健康,心理要健全,思想要端庄,行住坐卧不须人扶持,身体能自在往来,亦能修习三宝事;六十岁以上有限制,仅能受沙弥戒或沙弥尼戒,不得受比丘或比丘尼戒,若强行受戒,一切皆得不如法,大有违佛之律法。

  萨婆多论云:“年六十不得受大戒,设师僧强授,亦不得戒,惟听为沙弥(梵语Sramanera)。七岁以下亦不听度,若度受戒,二具恶作。”

  萨婆多论云:“若过七十能为所作,若减七十不堪造事,卧起须人,皆不听出家,若年满七十康健,能修习诸业,听与出家(梵语pravrajya)。”

  40、天人福报大,亦有殊胜之身心,天人有十法是人间所没有的特点,今引叙长阿含经所载,何等为十?

  一、飞去无限数。

  二、飞来无限数。

  三、去无碍。

  四、来无碍。

  五、天身无有皮肤、骨体、筋脉、血肉。

  六、身无不净大小便利。

  七、身无疲极。

  八、天女不产。

  九、天目不眴。

  十、身随意色,好青则青、黄赤白随意而现。

  41、阿弥陀佛之接引身相,为何所见都是立相,而不见有坐相呢?

  阿弥陀佛(梵语Amita—buddha),乃西方极乐世界之教主也。三世诸佛说法,则有说法相;接引则有接引相,通常所见的确立相居多,坐相极少见得;诸佛证得法身(梵语dharma—kaya),故已得自在无碍,行住坐卧皆得解脱自得,正信佛弟子,不应以佛之何相接引而产生相执,接引相是应众生方便而有,若众生要佛以坐姿接引,佛则以坐姿接引,若欲立相接引,佛则以立相接引,诸佛度生无有定法故。

  42、修净土法门者,欲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念佛虽达一心不乱,但福报不够,是否能达成往生之愿?

  一心不乱(梵语aviksipta—citta),即专注一事,使心不散乱,不动摇之谓。既能念得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又分为事一心与理一心,理一心发愿往生绝对不是难事,因为已能断三毒而得法性;事一心虽未能断惑,但已能伏诸惑,命终之际,纵然是事一心不乱,也不会被周遭一切逆境所惑动,一心不乱即是正定,当下能坚强信心与愿力,勇猛佛号,往生必成,终无疑惑。

  所以说,命终之际,既得一心不乱,福报不够之业亦随而伏之,福报够不够已成其次问题,我佛门弟子应以信、愿、行三资粮,牢固不动摇,心如大地,往生净土十即十生、百即百生、千即千生。

  43、无量寿经所说,西方净土无恶人,而修净土宗是带业往生,还有恶习气,何以无恶人?

  极乐世界(梵语Sukhavati),又作妙乐、安乐、安养、乐邦、为净土宗特别重视之西方净土。极乐世界是修行最高学府,始终是正法时期,无有像法、末法时期,环境庄严,师资庄严,同参道友亦庄严,何以故?极乐世界是修行特佳之道场,十方诸佛共赞共宣之法门;到极乐世界不是观光为目的,不是游览走马看花而去的,往生西方净土者若以疑心,观光、游览、欣赏、走马看花而去,反而去不成;毕竟,西方净土的行者,一一皆发心修行而往生的,为证菩提为成佛道而往生。

  纵然带业往生,亦有恶习气,是绝对没错,一旦往生净土不是马上成了大菩萨,或成了佛,亦须不断勤修佛法,亲听弥陀演音,渐修渐证无生忍。这恶习气,只是存在内心而有,不会暴发杀盗淫妄于外在,故无恶人之有,既然有条件往生净土了,杀盗淫妄对往生净土的行者而言,是绝对不会构成的。从来于经典也没有看到极乐世界有监狱,有警察局、分驻所、地方法院、最高法院、司法院、监察院,更没有便衣的秘密警察,何以如此呢?因为这一连串的警察局,最高法院是为一切恶徒所立的,若是大众奉公守法,监狱、司法院等等必须一一关门,一切法律是为制止恶人而立,若无恶人,一切的法律即成傀儡,当下就失效,没有作用了。

  极乐世界(梵语Sukhavati)的人,都是大丈夫相、无女人相,大家容貌都很庄严、尊贵、道气翩翩,一股道人之气质,令人心生欢喜,见之亦随喜修行,从中淫念当下不生,杀意息灭,何况无冤无仇,杀盗淫从何起?

  极乐世界的人各个皆有神通(梵语rddhi),假使有人有意无意动邪念、或妄语、或行动怪异,净土诸人悉知悉见,怎敢邪念妄语缤纷呢?修行惭愧都来不及了,怎敢妄动胡为呢?

  极乐世界皆以黄金为地,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黎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黎、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整体的净土皆是无上珍宝所成,贪欲从何起?偷盗从何生?脚踏是黄金,睡处亦珍宝,空中、地上、水池楼阁全是无量宝物所严饰,这富有而尊贵的国土,是阿弥陀佛愿力所成,是福德与智慧溶铸庄严之道场,为欲令众生安住道心,有个相当殊胜之环境,让众生的烦恼减少到最低限度,因而好修行。

  物以稀为贵,婆婆世界(梵语Saha—lokadhatu)种种珍贵资源有限,故觉得人人争夺喜爱,毕竟,物稀人众,供不应求,导致求之不厌,贪之无穷,无形中即产生造业之念;极乐世界处处是黄金,处处是珠宝,求之不竭,用之不尽,天眼看之不完,恶念、贪欲、偷盗从何而起?极乐世界这么殊胜庄严,这一切福德与智德建设,是阿弥陀佛无量劫前发四十八大愿,透过累生累劫勤修,庄严(梵语vyuha)所成,真是功德无量!

  44、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就是法身充满虚空宇宙,又说六方有恒河沙诸佛那么多,弥陀法身已经塞满整个虚空法界,那么六方恒河沙数诸佛,坐在何处?岂非无容身之处吗?

  法身(梵语dharma—kaya,巴利语dhamma—kaya),指佛所说之正法,佛所得之无漏法,及佛之自性真如如来藏。这位仁者问得相当好,也蛮有趣的,我们应该明白,法身是无形无相的,非青、黄、赤、白、黑、蓝、靛、紫等颜色所能形容的,非大小长宽圆所能比拟的,弥陀法身固然充塞虚空,六方诸佛亦是法界藏身,充塞虚空 ,照理而说,应该拥挤得非常火爆才对,反而为什么不会互相挤压叫苦呢?或者挤得满身大汗呢?这位仁者啊!这就是诸佛甚深境界,不愧是真功夫!我们不应该以凡夫之情见,臆断诸佛空性世界,若以凡情测量佛境界,始终堕入我见我执,我见我执是入佛知见的大障碍,凡夫若能空我见,空我执,即能逐渐入佛见,所以,在学佛的历程,应转凡夫知见入佛知见,这是转凡入圣的根本关键所在。

  梵网经云:“转一切见入佛见,佛见入一切见。”

  法身与法身是相互无碍的,空(梵语sunya)与空亦无碍。譬如:一盏日光灯的光明照于暗室,暗室当下光亮起来,第二盏日光灯又打开,此日光灯之光明又照明在前日光灯之光明处,前日光灯之光明与后一盏日光灯之光明绝对不会相互排挤,你推我推的、你挤我挤的,当下光明与光明互不侵犯,互不排斥,反而相互包容。相互无碍、相互安住,二盏日光灯是如此,十盏、百盏、千盏、无量盏日光灯皆如是,日光灯这种美德实在值得赞叹,值得嘉许!诸佛法身与法身之间相互无碍,相互包容之美德,亦复如是。

  又如众流百川流入大海,大海不嫌一切川流,川流之水与大海之水不相排斥,反而相互包容,相互无碍,打成一片,大海之雅量,能纵容百川众流,而不增不减,始终是大海一片,容多容少自在!诸佛法身充塞虚空,未曾增多,亦未曾减少;又如虚空,挖一个洞,未曾减少一空间,虚空添塞一个空间,亦未曾增加一个空间,虚空终不增不减,虚空与虚空不相互阻碍,而能相互包容;无量诸佛之法身充满虚空,亦复如是!

  法身是解脱甚深之境,与般若性空正等相应,非凡情所能揣测得知,已超乎时度空间,非语言文字所能描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一落入知见即成障道。

  法身之德,大之无外,小之无内,大能容小,小能容大,大不碍小,小不碍大,大小亦不可得,纵横三千大千世界,自在无碍,分身无量百千万亿化身于一刹那,如是穷劫欲赞叹法身之德,终无是处。

  45、极乐娑婆同是佛土,为何生到净土便不退转,生到娑婆此土便皆退转,这是什么道理?

  极乐国土正报庄严(诸佛菩萨圣人),依报庄严(环境富裕无欠缺),衣食住行丰富自得,行者不会造业,师资皆圣人,可教导行者开悟证果,色食与法食具足成就,造业无得造起,堕落亦不可得,可安心立命而进道,故永不退转。

  婆婆(梵语saha)此土正报不庄严(虽有凡有圣,生死无穷,贫富不均,无常穷变万化,造业者多,圣人难遇,正法难闻),依报不庄严(环境卑劣,所求难得,身处三界(梵语trayo dhatavah),杀盗淫妄炽盛,环境无常多变,身心无安)。众生随业生此国土,必受业力所报,众生欲扭转净化业报不是那么简单,业障一现前,则暴跳如雷,怒气冲天,难调难伏,诸佛欲救无能,自己平时修行的功力全泡汤!业障没现前还好好的,一旦业障逼临,过去能说能讲,大谈诸法空性、唯识学、般若学、天台、华严、禅宗,当下失效、失灵,口骂手舞脚踢,然后在佛前开始忏悔,如此一进一退周旋不休!进一步退三步,这就是婆婆国土众生修行状况,大体上进少退多,婆婆国土修成就亦有,其数不多,易受恶劣环境所牵化,愿力道心不坚,故不易成就,反而堕落者居多。

  华严经云:“无量无边众生发菩提心,难得若一若二住不退转(梵语avinivartaniya)。”

  总而言之,诸佛是不妄语者、不异语者、真语者、不诳语者,诸佛令众生导归净土是方便中的方便法门。婆婆国土是坎坷的、无常迁变的、多缺陷的、美中不足的、轮回的、不自在的、障碍多的、圣人难遇的、故易退转,因而堕落六道,沉沦三界。极乐国土正报与依报殊胜庄严,不忧欠色食与法食,不忧不欠,一切时一切处,皆可得安心无虑,佛是本师,菩萨是伴侣,正法是慧命,成佛是归宿,退转从何起?烦恼从何生?是故,极乐国土终无退转之有!其道理就在这里展现大放光芒!

  46、净土法门贵在念佛求生净土,如念阿弥陀佛,即弥陀来接引往生西方净土;念他方佛亦有他方佛来接引。假使念大悲咒或准提咒,此人命终时,谁来接引呢?

  净土法门是易行道,异方便之法门,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上下皆有无量世界,无量世界即有无量诸佛,任凭称念何方佛名,一心发愿欲生彼国,彼佛必将接引念佛者往生他国,这丝毫无差,合乎净土法门之要义。

  若毕生称念大悲咒或准提咒,谁来接引呢?这个问题问得妙极了,相当有意义,是我佛门弟子所关切的,请仁者谛听,当你发愿一生称念大悲咒或准提咒的时候,应该同时发愿,愿阿弥陀佛(梵语Amita—buddha)或观音势至,在你临命终时慈悲接引,令你往生净土无障碍,如此必能蒙三圣接引往生;或发愿他方佛他方菩萨,来接引你到彼佛国土亦可,若无发愿求佛接引,接引条件不能成立,谁来接引呢?法无定法,应机则宜,只要佛所说之咒,咒是通于十方三世诸佛,平等无对待故。

  47、有病应吃药,而药方里有动物药方,若服此药方,是否犯杀生戒?

  若依彻底理念持戒,绝对不可行,所谓宁愿持戒而死,不以破戒而活,正如此意;若开方便缘,不是绝对不可以的,各人持戒的成绩因人而异,有些人有病无病之际,精进丝毫不犯;有些人有病无病之际,还是会自动开方便,这是不理想的 ,所谓:大戒不犯、小戒不断。持满分戒也是持戒,持六十分也是持戒,分数有高低故。

  假使因病在身,非动物药方不可,这就凭自己持戒的精神而定,虽然药方已构成间接杀业,为疗形枯,为求医病,为证菩提之下,自己可酌量而决定,在这种情况之下,法绝对无定法,纯在一心念之动机而已!

  但是我们可以肯定,动物之药方,是绝对间接杀生的。

  48、受了戒而不持戒,未受戒而心里持戒,两者那一种有功德?

  受了戒不持戒是无法了生脱死的,想证成菩提(梵语bodhi),更是难上加难,因为戒是度生死 的宝筏,正当发心受戒的一念是最尊贵的,受戒 的确功德殊胜,能超生死,共趋涅槃(梵语nirvana),种下这戒因是难得出世之因,八识田中有戒因种子,尽未来际亦必然戒因现前,可继续受戒而修行,这是受戒的殊胜处,但受戒不持戒,这是严重破佛净戒,罪业深重必招果报的。

  未受戒而心里持戒,纵得果报,必属人天小果,但人天小果仅有漏生灭,福报一尽,又堕落贫穷之数,毕竟有为生灭之法,亦属不究竟。

  依佛法而言,受戒已入佛弟子因位,已种下圣因,这是重点所在,不持戒是个人堕落的果报,知见没有破,知道犯戒是不对的,果报受完,将后即不敢为,有惭傀心故;未受戒究竟还是未入佛弟子之因位,尚属凡夫位,没有种下圣因故,往往犯过失会原谅自己,宽恕自己,反正还没有受戒嘛!就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堕落下去!同时破见与破戒之较量,破见比破戒严重。所以,前者功德殊胜,后者应须努力之。

  璎珞经云:“有而犯者,胜无不犯;有犯名菩萨,无犯名外道。”

  璎珞经云:“其受戒者,入诸佛界菩萨数中,超过三劫生死之苦。”

  49、见道方修道,不见道又如何修起?

  道(梵语marga),见道就是正见佛法实相义,因为正见佛法实相,修行才不会误修,譬如有眼目,才不致走错方向;对事理的真相能正见了知 ,诸法缘起性空之道,内心无惑,对境不染,是非善恶,了义不了义,究竟不究竟,皆能明辨,见道者得失寸心知,不用别人规劝与启发,自心自知自解脱,这是见道方是修道者的步步境界。

  不见道如何修起呢?不见道就如同不明事理 ,事理不明焉能处断大事,必定过失节节生枝, 一切时一切处都会把人事物搞砸了,不但不能圆满事理,反而有造业堕落的危机;不见道就无法修道,硬性要修,也不知从何修起,纵然在修,越修越远,成了天魔外道,自己亦然不能自觉,还自乐洋洋,心生我慢贡高,如大梵天王,天魔上帝皆然,甚至修到四禅八定后,自认为人是他所创造的,天地万物是他独创的,毕竟无明所致,这种种无明我慢与责高之心,乃至颠倒实相义理,生心染尘,皆是不见道而修,所带来的一连串自误误人之道,岂可不知!岂可不慎!

  50、学佛者可参究他教之书否?

  佛法已深入人生宇宙实相,已得正见诸法真谛,得不退转之后,才参究他教之书,无妨,不但无妨,反而更应深入理会他教之教义,不然如何破邪显正呢?怎能知道他教讲些什么道理呢?既不知他教之教义,焉能摧邪树立正法!释迦牟尼佛(梵语Sakya—muni buddha)曾经未正觉人生宇宙前,就已经对外道思想摸索得一清二楚,对外道学术精确明了,所以,大圣佛陀开悟证果后,就能破邪显正。

  初发心或刚入道的佛弟子,暂时不要参究他教之书,因为自己对人生宇宙真谛一概不通,马上参研他教教典,往往会先入为主所束缚,从此障碍真理,如入迷魂阵,稠林密网所覆盖,增长我慢无明,欲得证悟菩提,终无是处。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号:闽(2022)0000011 厦门太平岩寺 taipingyans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