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佛乐师伽海看着辛苦培养出的16名徒弟离开寺庙时,心里非常难过,因为离开五台山这个“用武之地”就意味着佛乐的荒废。
“他们去别的地方了,走的时候我是含着泪的。”这位年仅27岁的僧人是“五台山禅门佛事音乐培训班”的乐师,也是南山寺唯一一位可以教授佛乐的年轻僧人。
“箫笛箜篌,琵琶筝瑟,吹螺振鼓,百戏喧闻,舞袖云飞,歌梁尘起,随时供养……”诗中描述北魏北齐时五台山的佛乐盛况目前已无迹可寻。
作为北方佛乐的代表,五台山佛乐源于印度佛教音乐,距今大约有两千年的历史,在唐代达到繁盛,形成了独唱、齐唱、轮唱等多种演唱形式。2006年,五台山佛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世界文化遗产五台山是世界上唯一兼有汉传佛教(俗称青庙)和藏传佛教(俗称黄庙)的佛教圣地,这里音乐同样分为青庙音乐和黄庙音乐。
“过去五台山有360多座寺庙,每个寺庙都有佛乐,现在汉传佛教的佛乐只有在南山寺和殊像寺有,而藏传佛教的佛乐只在菩萨顶有。”伽海说。
据统计,青庙音乐流传下来的佛乐共有47首,由瑜伽焰口、禅门口诵、佛事散曲、三昼夜本等部分组成。目前,一些传统曲目已在渐渐消失。
伽海说,记得刚上山那会儿寺里只有他一个年轻人,每年3点钟起床,到山门外练习一个小时。寒冬腊月的时候,山上伸手不见五指,但就是凭着信仰坚持了下来。近十年间,他掌握了十多个乐谱。
“现在年轻人出家的很少,既有天赋又愿意学音乐的就更少了。年轻人爱玩网络,南山寺比较清净,不允许玩,一多半人受不了,一两个月后就又走了。”伽海说。
五台山佛教音乐(青庙音乐)传承人、南山寺住持汇光法师说,佛门弟子一生四海为家,云游不定,佛乐人才也是前面培养,后面流失,仅南山寺前前后后就培养了500多名音乐人才。然而,现在从寺院里找出20个人都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