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国际青年生命禅学营“7月22日礼请北京师范大学艺术暨传媒学院副院长于丹教授讲授”感悟中国智慧“,于教授融合自身经验与经典智慧,以丰富学养,诙谐幽默的口吻,为青年朋友解说自己大学时期的转折点,及解答大众该如何适应经典世界与现实的差距?中华文化如何融入现代社会?什么是”禅“等问题。
于丹教授特别强调大学时期应是人生“绚烂至极”的时光,这时期应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最不被原谅的是世故与冷漠,并分享大学时的两次旅游经验,让自己体悟“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的境界,对将来人生有极大影响。
于教授也谈到,大学不应有标准答案,需破除框架,具备大胸襟与自信。而出社会后,心中充满惶惑,但“无低谷怎有高峰?”在最低迷时靠自己心中的光束照亮未来。于丹建议,不一定要做别人期待的人,要成为最好的自己。若生命格局太小,是被自己限制,要有大志向,先以文化养大自己成为“鲲”,再等机缘成为“鹏”,宁静越过天际。
于丹认为林语堂是融合中西的代表人物,因他有西方人脑袋,东方人的心理,“两脚踏东西文化 ,一心评宇宙文章。”勉励青年把握此次国际交流的因缘,成为第二个“林语堂”。
于丹引用《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来解说文化是“文而化之”,氤氲入心,流化生命。我们应请古圣先贤来到今日。如《论语》中:“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可运用在人生的“职业、伦理、自我”三个角色的底限中。对职业的底限为“忠”;在伦理中守住“信”;对生命要透过“习”来成长。
于教授引用纪伯伦句子:“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於忘了当初为什么而出发。”勉励不要在忙碌中使自己成为心的囚徒。并“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在念头升起时,用心来转境完成平衡。生命有顺境及逆境,在顺境中自我提升,在逆境中自我修复,就可穿越各种境界,让心平静的能力就是禅门所说的“一心不乱”。
于丹期望青年朋友们认清生活真相后,仍然热爱生活,活在当下,并以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期勉青年走出生命禅学营后,“生命在自己掌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