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七-禅七源由
禅七的起源,源于佛陀在菩提树下,七日证道。佛陀在菩提树下自誓:若不成道誓不离金刚宝座,
佛教从东汉传至中国后,西域传道的高僧,源源东来,但大都是严守戒律,遵守佛制,故生活上,便得乞食于人,或靠信徒之供养。由于中国传统文化风俗与制度文化之差异,隋唐以前的中国僧众,有些必须靠帝王、大臣们之信仰供养,才得以维持生活。
达摩祖师渡海东来,传佛心印的禅宗法门,便是中国初有禅宗的开始。传至六祖以后,四方学者群集,禅宗一派,如日东升,光茫万丈。其中以江西洪州百丈怀海禅师,首称趐楚。改变东来规范,创立丛林制度的,就是马祖和百丈师徒。百丈创立丛林清规,主张以自耕自食为主,以募化所得为辅的丛林生活制度,故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警训。
而禅堂为选佛堂,立限七日以资选佛,自宋以来渐成禅宗特则;精进禅七并与参禅一旨相合,而行于天下。禅宗丛林,每逢冬日农事已了,更无其它杂务,便举行克期取证的修行,以每七日为一期,叫做打禅七。在禅七中,比平日更要努力参究,往往每日以十三、四支长香(约现今80~90分),作为用功标准。大约睡眠休息时间,昼夜合计,也不过三、四小时而已。后世各宗派,鉴于这种苦修方法的完美,就兴起各种七会,如念佛七等。有这样苦志劳形,精勤求道的精神,日久月长,无疑的,必能造就超格之人才。
禅七-佛教仪规
禅七是佛门中精进修行的一种仪规,禅宗的方法也有很多,最普遍的是“参话头”;其进行方式是在禅堂内,以静坐和跑香调和身心来运转方法,达到开发觉性的目的。
打七是要打我们的第七识末那识。第七末那识是轮回的祸首,因为它执着现前虚妄的身心为自我,安于此三界牢宅而不思脱离,所以修行即要破除此第七识达到解脱。因此打七又称为“打七识”。
打七一般以七天为期,“七”这个数字是佛门中,也是中国人常用的数量单位。当然,可以不只打一个七,古时丛林多是连续打七个七、十个七的。
在“打七”前,寺院必须首先做好一切生活和佛事物资的准备。“打七”期间,禅堂除平日设有的司水、香灯、当值、兼值、巡香、圊头外,还另外再配备若干名监香师和内外护七师等,同时维那、管堂及“四大班首”责任亦较平日更为重大。
起七之日,禅堂对面的韦陀龛前挂出方丈手谕的“起七”、“护七”、“监香”牌示。僧众齐集禅堂,维那先代方丈宣告各位监香师和内外护七师的名字,并勉励他们要发菩萨心,对堂内外的放逸者要认真催促管理,不可私徇人情,同时给监香师授予执法的香板。然后,众监香、众班首横执香板平胸,分排八字而立,敲钟板,击引磬,迎请方丈“起七”。方丈着便服,穿草鞋,执香板进堂,维那呼:“大众师顶礼和尚!”方丈说了“不为礼”之后,即开始为大众说法。说法毕,将香板掷于地上,叫一声“起!”“打七”从这时开始了。
坐禅,是以燃香来计算时,故又称“坐香”。平日坐香,在早斋前后、午斋后、晚间各一次,共四次;“打七”期间,必须延长时间,叫做“加香”,共为六次。每坐完一支香,再“行香”一会儿。行香又叫跑香,即是僧众在两次坐香之间的跑步活动。行香的方法是,僧众围绕着禅堂中心的佛龛作小跑,“四大班首”、“八大执事”跑外圈,跑时决不能错圈、碰撞、踩草鞋,否则是要挨香板的。
“打七”的第七日,韦驮龛前挂方丈手谕的“解七”牌示。方丈进入禅堂,从东到西走一圈后说:“恭喜师父们加香打七圆满。古云:‘七日用心若不悟,割去僧头当尿壶!’如今师父们悟得如何?道出见地。我问:今汝念佛是准?”众僧默然,方丈便说:“还少一把火,下七再用心吧!”随着方丈香板落地,喊一声“起!”“二七”便开始了。
在“打七”期间,为了保证专事参禅,克期取证,禅堂僧众不但不出坡干活,连早晚课亦不举行,其他事情更不许打岔,直到期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