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是外不着相,不执着一切境界相是为禅;“定”是内不动心。禅,英文Buddha‘sMind,禅者佛之心。当下这念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对外境不起攀缘染著,自内照而不昏沉无记是也。潘国静禅师曰:禅者藏也,未见此物,不知何物,只有依悟,明心见性。
在《君友会佛教大辞典》中关于禅定的基本含义描述:由“凡人”到“成佛”整个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的是“禅定”,没有它发挥积极作用,“凡人”是无法达到“成佛”的境界。
禅定,是佛教译语中特别的译法,“禅”,是印度梵语禅那的简称,其义为“定”、“思维修”、“功德丛林”等,故“禅定”是华、梵兼称。这是从其名称上来解说的。
若从其意义上来说,一个修行人,能摄受散乱心专注一境,即是所谓“定”;摄心系念一种法门,能出生种种三昧,即是“思维修”;依于禅定能出生种种功德,即所谓“功德丛林”。总括起来说,禅定是修菩萨道者的一种调心方法,它的目的是净化心理、锻炼智慧,以进入诸法真相的境界。
由此看来;禅定是修菩萨行所必经过程的手段,而不是目的;禅味不可着,死水不藏龙,正是纠正认手段为目的的错误。有人要问:为什么要修禅定?因为常人处于复杂的社会中,没有“定力”的人,心猿意马,不能把握事物的真相,好像狂醉的人对事物的好丑是非,都失掉判别的能力,我们“散乱心”正是这样。虽然,有些人知识丰富;有一定的较高的判断能力,但毕竟不是从禅定中出生的智慧而终有所蔽;好像风中点灯,虽能发光照物,也仍是模糊不清。有禅定功力的人,能彻底洞悉万事万物的实相,这叫做“禅定波罗蜜”。
禅定,又名“三昧”,所谓“念佛三昧,三昧之王。”“禅”“定”亦即“止”“观”,止是放下,观是看破。禅定是指“心一境性”,让混乱的思绪平静下来,外禅内定,专注一境。禅定必须先由“入静”开始,而到“至静”,才能达到“寂静”,此时已经是忘我的境界,从“身空”、“心空”而进入到虚空法界。然而坐禅要进入禅定的境界,也必须要具备“超越的精神”,才能突破一切生理、心理及潜意识的障碍。(清愚)
禅的意义就是在定中产生无上的智慧,以无上的智慧来印证,证明一切事物的真如实相的智慧,这叫作禅。
《六祖坛经讲话·坐禅品》:“禅定者,外在无住无染的活用是禅,心内清楚明了的安住是定,所谓外禅内定,就是禅定一如。对外,面对五欲六尘、世间生死诸相能不动心,就是禅;对内,心里面了无贪爱染著,就是定。参究禅定,那就如暗室放光了!”
《心经》:“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所谓“行深”,就是禅定、深定。观自在菩萨在禅定中发现,当五蕴皆空——也就是“无我”的时候,一切的烦恼与痛苦就解脱了,观自在菩萨就是在定中得到这个清净的大智慧而证得大自在成就。
一般来说,禅定不一定能悟道解脱,但要悟道解脱却离不开禅定。在“戒、定、慧”的三个阶段中,“定”从“戒”至“慧”的桥梁。
但是对上根利智者而言,禅定并无一定之形式。所谓:“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十字街头好参禅。”“如来於二六时中常起观照。”只要念念觉照,当下“一念清净一念佛,念念清净念念佛。”,“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时时刻刻保任,修无修修,行无行行,修一切善而不执著所修之善,断一切恶且故不为一切恶所缚,当下这念心便是归於中道。
打坐小常识(同修分享:gp0428)
一是要注意保暖,不要受寒。因为打坐时候浑身的关节都是打开的,寒气容易乘机进来。因此,盘腿打坐除了腿要用毯子或者布包好,肩部、背部、腰部的保暖也很要注意。特别是夏天,不要贪图凉快。
二是比较散盘、单盘,双盘坐的好处很多,包括心容易安定、腰容易自然挺直、气脉更畅通等。因此,开始腿比较“硬”还无法直接采取双盘坐的同修,可以从单盘开始(单盘也做不到则先散盘),逐渐训练到了一定的阶段,腿子慢慢坐软下来了,再尝试短时间的双盘。如果成功了,再慢慢延长双盘坐的时间。
对於初学者打坐念佛,后学能够想到的其他细节还有:
一、在决心打坐(假定无师承情况下念佛)以前,宜及早皈依三宝、受持五戒,只有戒行(比较)清净了,打坐念佛才能有效果。戒定慧,是佛法一切法门宗派共同的次第。
二、于现实生活中,不忘以正知正见调伏烦恼,累积福德资粮。不管是得遇明师的法缘、对佛法的信心、还是打坐的境界觉受,都和我们平日的心行,所累积的福报分不开。也就是说,学佛修行,不限於坐上的那半小时一(几)小时,而是尽量落实到生活中的时时刻刻。
三、注意饮食,饭后不要立刻打坐,也不要吃过於刺激(如五荤)或者太难以消化的食物。
四、注意睡眠休息,不要在很困很累的时候打坐,甚至试图以打坐代替睡眠。如此,会养成打坐时堕入昏沉的条件反射。
五、如果参加共修活动或发愿自修需要圆满一定数量的,计数只计座上不计座下。打坐念佛,如果计数,宜手持数珠。
六、念佛时,最好在佛(坛、龛)前,或者在面前放置阿弥陀佛佛像,作为所缘境,也可以帮助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