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建筑形式丰富多样,在早期的甲骨文字、钟鼎文字、青铜器皿、隶书和古文献中都有过详细的记载,比如楼台、亭、客、轩、榭、廊、庙、居、府、殿、寺、坛、园、墓、桥等。可是,在这些建筑形式中惟独没有塔、甚至在早期的文字记载中,也没有“塔”字。这是因为“塔”这种建筑并不产于中国,而是随着佛教在中国传播而发展起来的。
既然说塔是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的,那么塔和佛教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佛教经典中记载,塔就是保存或埋葬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的“舍利”的建筑。舍利是指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本名悉达多,出生于今尼泊尔南部波陀利耶村的罗美德寺院。相传是古印度吠陀时期著名的王族懿师摩王(义鸠王),即汉译“甘蔗王”的后裔。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死后弟子们将其遗体火化,结成许多晶莹明亮、五光十色、击之不碎的珠子,后来将高僧死后烧剩下的骨齿遗骸,也称为舍利。“若无舍利,以金银、琉璃、水晶、玻璃众宝造作舍利。”
在佛教中,舍利是一种至高无尚的神圣物品,因此应该用于特殊的建筑来保存,于是“塔”便应运而生了。塔的梵文是坟冢的意思,在佛教到中国的时候塔在印度已经经过较长时候的发展并形成了两种类型:一种是埋藏佛舍利、佛骨等的“窣堵坡”,属于坟冢,另一种是所谓的“支提”或“制底”,内无舍利,称做庙,即所谓为塔庙,这两种型式的塔,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又与中国本土的建筑形式、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形式。
佛教在我国真正开始传播,是在东汉明帝在洛阳建白马封之后。北魏时期的〈洛阳伽蓝让〉和〈魏书·释老志〉,以及南朝梁时《弘明记》中所载〈理惑论〉等记述;汉明帝刘庄夜梦金人,身长丈六,项有白光,飞绕殿庭。白天如问群臣,大臣傅毅说:“西方有神,其名曰佛,形如陛下所梦”。于是汉明帝派人出使天竺(今印度)求佛法。这些人行至大月氏(今阿富汉亚一带),遇到了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蓝,于是邀请二位高僧前来中国传佛法。当摄摩腾和兰法蓝二位印度洋同僧来到洛阳之后,汉明帝先安排他位住在鸿胪寺里,并为他们在雍门外新建佛寺。此后,塔便在中国广泛地发展起来。
“塔”这个字究竟起源于何时,我国历代的学者都有考证,清代著名学者阮元,在他的〈研经室集〉续集三〈塔性说〉一文中,作了概况性地叙述:东汉时,人们把释迦牟尼教的教义和传教人都称为“浮屠”。他们居住和崇拜的仅仅是一座7层、9层、高数十丈,层层有楼梯栏杆的建筑物,古印度洋说来话长乐做“窣堵坡”。翻译佛经的人,把窣堵坡这个字与中国的原有东西相比较,发现没有这样的东西,也没有相应的文字,又没有什么现有的合适中,于是便另外造出一个“塔”字来。
“塔”采用梵文佛字“布达”的音韵,较早译窣堵坡、私偷簸、偷婆、佛图、浮屠、浮图、方坟、圆冢、高显、灵庙等词更为贴切。加上用土作偏旁,以表示土冢之意义,也就是埋佛的土冢,既形象又符合实际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