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难: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如来前,及诸天人大众之中,发斯弘誓愿已,住真实慧,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所修佛国,开廓广大,超胜独妙,建立常然,无衰无变。(建立常然:“然”是“这样”的意思,“建立常然”的意思是一经建立,恒常如此。)
佛对阿难尊者说: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如来面前,法会天人大众之中,发了以上弘深誓愿,于是安住于真实智慧,勇猛无畏地精进修持,一心庄严自己的净妙国土。经历多劫的积功累德,所修成的佛土开通无碍、广大无边,殊胜超众、微妙无比,建立后永无任何衰坏异变。
法藏比丘的大愿虽然获得了种种印证,但他还是要继续积累,使大愿圆满完成。在积累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环节是六度万行,这里提出来做点说明。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的六度,是平时经常提起的大乘佛法修行要素。对于六度万行的修持,平时生活中,看到有困难的人,我们提出要布施;当有人委屈、冤枉我们,我们常说要持戒,不要以牙还牙,别人对我们不好,我们不要对别人不好;有什么特别难以理解的事件,我们要求自己要忍辱,等等。
在修习六度万行过程中,怎样才能更便易地掌握其精髓?如何把握关要部分?龙树菩萨的《中观论颂》,包括后来月称论师的《入中论》,曾做过精辟总结。
比如《入中论》说:“施相谓能舍,戒相无热恼,忍辱谓不恚,精进性无罪,静虑相能摄,般若相无着。”布施这件事,不要过于留意施田或圣田。所谓分析施田是说,内心里分析哪个应该布施,哪个功德大,哪个功德小。分析圣田就是谁的功德高,谁的功德低,我要布施高功德的人,不布施低功德的人。不能总分析这两部分,这些不是最重要的。
这些大论师提出,最重要的是能不能“舍”,布施的要素是“能舍”。能舍就得到布施的最大受用了,所以布施以能舍为标准。这点作为一个建议,在布施时,可以观察自己的心理是否有舍心。如果能舍,就把握住了布施这种修行的核心要求。
作者:明贤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