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像念佛源于《大宝积经》。经中说:释迦牟尼佛因地修行,名大精进菩萨,未出家时,看见一比丘在画佛像,非常庄严,从而生起大恭敬心,随即发心出家。出家后,向那位比丘礼请其所画的佛像,比丘满足了他深切的心愿。于是,他诚心诚意地恭请佛像到深山里供奉,专修观像念佛,即眼观佛像,心里念佛,这就是观像念佛的起源。
现在,每个寺庙庵堂都供奉著佛、菩萨及罗汉圣像等,可以说也是给佛教徒修观像法门提供方便;居士在家里供奉一尊佛像,以恭敬心、虔诚心,在佛像前念佛、诵经、礼拜、忏悔,这也可以说是在修观像法门。眼见庄严的佛像而不念不拜、不恭不敬,这是缺乏善根。
那么,如何修观像念佛,其功夫才容易上进呢?首先安立一尊所要观想的佛像,使意念安住在这个圣境上,随之生起所观佛像的形相;其次,渐渐观想佛像的头部、双手、身躯、两足等全身部位,使这些部位在心里逐渐明显清晰,再次对佛像全貌作更深入的观想,随每个人观心力量的大小,使所观佛像,可大如乐山大佛,也可小至寸许,但都要让佛像庄严的相貌在内心浮现,时时感觉到与佛同在。修行功夫深的人,可能佛像会在心里大放光明,功夫差些的人,佛像在心里会有其位置,但不一定会放光明,这时,你不必勉强想要佛像放光,不要执著,否则,必定会影响观像念佛的成就。
假如所观的佛像只有部分在内心明显,那么,就应该观想明显的那部分。修行观像念佛,虽然有很多利益,但末法时代的众生业障深重,心念粗劣,修观的时候,佛像显现;不观的时候,佛像隐没,这样,则成间断,不能前后相续,难以达到一心不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