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产生背景是古印度不平等的种姓制度,释迦牟尼最初被称为浮屠,经过西域辗转传到中土以后,经过梵语和西域民族语言,到汉语时被音译为佛陀。
释原为印度姓氏,为佛祖释迦摩尼之姓,本不在中国百家姓之列,现在用于正式出家的僧人,为出世之姓。相传炎黄子孙入佛教必须经过特定仪式,由佛教通过仪式告知天地后才能接纳为僧人。因为出家之后便断了尘缘,所以成为僧人之后称为出世。
佛教初来东土,到汉地传法的多是印度僧人,按照中土习惯,往往要起个简化的音译汉姓。后随着对佛教的认识逐渐深入,开始以“佛、法、僧”三字取为僧人的姓氏。《避暑录话》曾云,“佛法始来汉土,僧犹称俗姓,或称竺,或弟子多呼师之姓。如支遁本姓关,学于支谦,故为支。帛道猷本姓冯,学于帛尸梨蜜多,故为帛。”说明汉地出家人取姓氏的情况,原多是跟从师父的姓氏,如支遁拜支谦为师,出家后就姓“支”。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经过四五百年的民间潜伏期,到南北朝时由佛图澄在北方开创一崭新局面,佛教僧团逐渐取得合法地位,汉地出家人数骤增。据《高僧传》卷五记,魏晋沙门依师为姓,姓各不同;如竺法护,就是天竺人;安世高,就是安息国人。
东晋澄公弟子道安法师住长安五重寺的时,跟随他的僧众就达数千人。僧人多了,姓也出现混乱。道安法师认为如此不利于佛教的统一和发展,就倡言:“佛以释迦为氏,今为佛子者,宜从佛之氏,即姓释。” 当时也有很多人不解其真意,到后来《增一阿含经》译出,经中果有:“四河入海,无复河名,四姓出家,同称释氏。”一时众人皆惊叹不已。 “大师之本,莫尊释迦”。
由此开始,出家人就不再用俗家之姓,而改用释迦牟尼佛的释姓。 一直流传到如今,但通常运用起来也不加“释”字,直呼法名,或加上“法师”二字。
襄阳地方有名士习凿齿,到檀溪寺拜访道安法师,寺僧跑去报告,法师问是谁来访时,习凿齿已经来到他的面前了,随口抢答道:“四海习凿齿”,法师听了,不慌不忙不假思索地含笑应说:“弥天释道安”。无意竟成就副工整的对联,出语虽浅显,实义却极深,是千古不朽的名联。
佛教对中国的社会生活一直都有很大影响,魏晋以来,“号取寺名,诏用佛语,人以僧名,几若无事可以离佛”。佛在世时,居士不改姓,名也不改,出家众也不改姓名。而改法名,乃至出家人统一“释”姓,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为了表明自己归属于佛陀,所传承的是佛陀法脉,所以不再用俗家姓氏、名号。
皈依的在家居士法名不会更改原来的姓氏。佛在《增一阿含经》中告诉门下弟子:“剎利、婆罗门、长者、居士种,于如来所剃除须发,着三法衣,出家学道,无复本姓,但言沙门释迦子。”“剃除须发,以信坚固,出家学道者,彼当灭本名字,自称释迦弟子。”由经文可知,没出家的皈依居士是不能用“释”为姓的。
僧人统一“释”姓,是汉传佛教的特色和规式,在佛教发展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文化意义。在中国,“姓氏”是标志一个家族的符号,天下僧人通称“释”,就表明都是同一信仰的一家人,大大增强了佛教内部的组织团结与统一。佛教作为外来文化,要在中国生长、发展,须经过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天下僧人统一姓氏为“释”,可以视为佛教与中国人民生活相契合的开始,是佛教中国化进程中里程碑式的重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