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大事年表 | 最近更新 | 站内搜索 | 新浪微博:@厦门市太平岩寺
电话:0592-2048015 传真:0592-8127339 邮箱:tpys_0592@qq.com 微信号:taipingyansi
佛教常识
 
慈善和伪善的区别
来源:太平岩寺 更新时间:2016/9/1 13:33:17 阅读:1

  如果不是本着爱心和慈悲心,哪怕从事同样的公益事业,并在客观上对受助人有所帮助,但对转变自身心行没有任何作用。

  这就必须明确:慈善的本质是什么?它的核心价值又是什么?如果对这两点认识不清,慈善就可能变成伪善,公益就可能变成利益。即使事情本身的性质没变,也可能因为处理不当,使参与者的心行受到伤害。

  慈善的本质是什么?在我们通常的概念中,慈善无非是一种捐献、施舍,或帮助他人的行为。但如果没有爱心和慈悲为基础,这些行为还能不能算是慈善?古人不受嗟来之食,为什么?就是因为这种施舍带有蔑视。

  在佛教中,善具有善良、道德的内涵,换言之,慈善就是立足于慈悲心的道德行为,否则就只能算是行善而非慈善,至少是要打折扣的。

  至于慈善的核心价值,现代人受唯物论影响,对慈善的认识偏于唯物,甚至有一定的功利色彩,觉得慈善是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象征,以此塑造公众形象,赢得大众信任。事实上,这些只是慈善的副产品。

  佛教认为,每种行为都有内外两种结果,慈善也不例外。所谓外在结果,即事情本身产生的效果,比如因为你的帮助,使对方解决困难,从中受益;或是通过慈善,为自己培植福报,得到社会的尊重认可。所谓内在结果,即通过这一行为培养的能力,更深一层,则是心灵得到的提升,人格得到的成长。这才是慈善的真正意义所在。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虎园路2号万石植物园内 中文网址:太平岩寺.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号:闽(2022)0000011 闽ICP备19021265号-1
电话:0592-2048015 邮箱:tpys_0592@qq.com 微信号:taipingyansi
Copyright 2010-2023 太平岩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