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依其功德和势力,在许多的经典,有不同的意义。《华严经》有开士、大士、力士、无上士等名;《菩萨地持经》有佛子、大师、大圣、大名称、大功德、大自得等诸义;《瑜伽师地论》有普能降伏、勇健、怜愍、法师等之说;《金刚经心印疏》说菩萨摩诃萨有七种广大的含义:
一、具大根:众生所见、所闻、根器、乐欲等不同,而有顿、渐,有钝、利等分别。佛陀为大医王,视众生根器的利钝,能应机说法,令其体解大道,发无上心。例如《法华经.化城喻品》载,佛陀以权巧方便演说五乘佛法、大乘不共法等,调御二乘行人“回小向大”、“回自向他”,不以自了解脱为究竟圆满。
声闻以四圣谛为根,成四果位;缘觉以十二因缘为根,成辟支佛;菩萨则以悲智为根,成无上正等正觉。菩萨因为具有大慈悲、大智慧的根性,故能发四弘誓愿,勇猛不退。
二、有大智:菩萨的大智,犹如《金刚经》的“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具足性空平等、理事平等、生佛平等大智,故能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如《楞伽经》的“一切众生,犹如己身”,具足“同体共生”的认识,故能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如《胜鬘经》的“以无厌心为众生说”,故能护持正法,教化众生。
菩萨的大智,能断三界的见、思二惑,能离去戏论,能超出二果浅薄的小智。此大智慧起如幻三昧,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如观世音菩萨“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的无穷妙用。
三、信大法:菩萨信解“缘起中道”的真理正法,能观空有无碍,故能以出世的思想作入世的事业。菩萨信解“大悲为本,方便为门”,故能悲智双运,福慧俱圆。菩萨信解“心、佛、众生,等无差别”,故能如常不轻菩萨,不轻慢一切众生。菩萨信解“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故能无相布施,无我度生。
四、解大理:菩萨悟解“般若”为诸佛之母,“缘起缘灭”是万法实相,“三法印”是宇宙人生真谛,“四大非有”、“五蕴皆空”是生命本质,“同体共生”是宇宙轨则,“三十七菩提分”是福慧资粮,“上求下化”是成佛之道。菩萨体认法身真如是不生不死的生命本体,所以虽有生死,而不畏惧,也不迷惑,此皆由于理解人生缘起缘灭的真理。
五、修大行:菩萨的大行,即难忍能忍,难行能行。佛陀在未成佛道之前,历经三大阿僧只劫修行,即使轮回六道之中,亦无一时忘失菩萨慈悲的德行,无一念退失菩萨“上求下化”的本愿。例如:作狮子王时,施其身命,满足鹫鸟;为兔王身时,以闻法故,烧身供养;为金色鹿时,勇猛无畏,救群鹿命;为寂静王时,日日刺血,供养病人;为大龙王时,心无瞋怨,忍其剥皮;为国王身时,剜身千灯,求于半偈;为大兔王时,自投罗网,令群兔出。
六、经大时:菩萨的修行要经过“三大阿僧只劫”的时间,还要完成五十一阶位后才能圆满。菩萨在第一大阿僧只大劫,是以修信心为主,满十信阶位,修到现证空性。第二大阿僧只大劫,已转凡成圣,为地前菩萨,修到七地清净无相的境界。第三大阿僧只大劫,进入八地“不动地”无相无得,无证无悟,成无生法忍,尽断三界惑已,位居补处。
菩萨具有善根愿心,能“三只修福慧,百劫修相好”,久集无量福德智慧,不生疲倦;具般若空慧,久住世间教化众生,不生厌离。
七、证大果:大果是指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断二障、二惑、二施,贪、瞋、痴永尽,超越有无、大小、一多、净秽、空有,已达到因圆果满的境界。在《解深密经》中,说明菩萨证得涅槃果位后,又频起悲愿于有形色、方所、事业、住处、眷属、因果等,变现那由他国土,分身千百亿,示教利喜。
菩萨证悟无上正等正觉之后,具有广大无量无边的慈心悲愿,能生死一如,大小互融。在《四谛论》里更以“圆满、清净、最上、真如、无忧、无尽、无碍、无求”来形容菩萨圣者的情况。从菩萨到达佛的境界,不可言说,不可思议,如《华严经》云:“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佛陀也教诫世人:“见缘起法即见佛。”
从菩萨道到佛果的完成,须具菩萨慈悲的大根,了达缘起性空的大智,信仰六度四摄的大法,悟解无证无得的大理,修学上求下化的大行,不畏三大阿僧只劫的大时,即能证得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的佛果,那就是从菩萨到佛果的圆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