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大事年表 | 最近更新 | 站内搜索 | 新浪微博:@厦门市太平岩寺
电话:0592-2048015 传真:0592-8127339 邮箱:tpys_0592@qq.com 微信号:taipingyansi
太平岩寺新闻
 
太平岩寺首页 > 新闻中心 > 太平岩寺新闻
太平岩弘一书院揭牌仪式之《弘一大师与当代佛教文化建设》特别讲座
来源:太平岩寺 更新时间:2017/6/25 12:04:29 阅读:1

  著名佛教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世界宗教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曾文教授将于6月24日下午1时30分在太平岩寺法堂进行讲学,作题为《弘一大师与当代佛教文化建设》之特别讲座。讲座由我寺西堂兼讲师,河北邯郸二祖寺住持戒毓法师主持。在太平岩寺方丈世澄法师的带领下,青年佛学班三百余位学员参加了此次讲座。

  讲座约持续一个小时,杨教授将佛教历史、现状融会贯通,通过讲解佛教八苦、八正道、大小乘佛教等理论体系,谆谆教导学员们学修要掌握方法、回归本心。

太平岩寺

  我们讲到下午佛学班结业,我想在这给佛学班用非常概括的语言给大家讲下什么叫佛教,好不好?我给大家讲我希望大家跟我重复,记不住回去复习。

  我是研究佛教历史,多年来讲佛教历史。对佛教的真正了解、产生正信、弘扬正法,必须懂得佛教的基本历史,就好像我们了解一个人,必须了解他的经历;真正我们得了解一个国家,我们要知道这个国家的历史,来龙去脉;我们爱我们的中国,怎么爱啊?用脑子里有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在两岸当中我们经常讲到一个“血液、骨肉同胞”;还有一个“文化的血脉”,这里包含了历史和传承的文化。所以我今天就非常概要的讲一讲什么叫佛教史。

  佛教简单讲,公元前6世纪,发展于古印度,创始人释迦牟尼佛,他在菩提树下七天七夜所想的所悟到的佛法是什么呢?就是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也就是后来的部派佛教,释迦牟尼佛涅槃以后一百年以后,佛教教团内部发生分裂成为几个部派,上座部、大众部啊等等。原始佛教的教义一直贯穿部派佛教。后来大众部佛教兴起后,把这些部派佛教统称为小乘佛教。小乘、大乘指这个佛法就是我这个佛法不仅自度而且度众生,所以承载的众生从此岸到彼岸承载之物的这个佛法大,船、路、车大。大乘小乘佛法差别在这。简单历史讲完了,我讲下教义。

  那么原始佛教、部派佛教的基本教义是什么?苦集灭道。这里面包含两个因果。佛教是讲因果、缘起规律的。哪两个因果?苦,苦有因就是苦集。什么苦?释迦牟尼佛思考:为什么世间很多那么多痛苦呢?来自身肉体的;来自精神的,概括为八苦。生老病死,四苦谁也摆脱不了。还有怨憎会:不希望跟一群人待着,不期望在这样的环境,但是离不开。“怨憎会”的“会”的理解:靠在一块。爱别离:自己亲爱的人,自己喜欢的环境变了、去了,这叫爱别离。求不得:这个面大了,人的所求不可能全得到,人生当中十之八九不得意的,那苦啊。这七个都是具体的,最后一个是概括的讲:五阴盛苦。哪五阴呢?地水火风所造之色,色受想行识就是五蕴。佛教认为构成我们的身体的一个就是色,相当于物质;我们的精神呢,受想行识。概括起来五盛阴就是一切身心之苦。八苦概括了生活的价值判断,造成苦的原因是什么?贪、嗔、痴。贪心,贪而不得——怨恨,为什么有贪心、有怨恨呢?因为你不明因果,正是——痴,或者不明。这样的苦、集,集就是三毒。这是第一个因果:苦集灭道的苦,苦有因——苦集。

  第二个因果:如果要灭苦,佛教讲涅槃、入灭,早期佛教认为涅槃就是不再轮回,从生死苦海彻底解脱。所以释迦牟尼佛圆寂的时候有一句话:“我生已尽,烦恼已灭,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这就是《阿含经》里面的。那么达到涅槃境界究竟解脱,有没有方法啊?八正道。正确的思维、正确的语言、正确的行为、正确的职业、正确的修定、正确的念头、正确的精进、正确的禅定八个,这就是达到精神解脱的八个正确的方法或是途径。八正道就是因,有这个八正道之因,就有精神解脱之果。所以,苦集灭道概括了小乘佛教和部派佛教的基本教义。明白吗?

  现在南传佛教,上座部佛教,基本属于部派佛教,按佛教史的分期叫小乘佛教,但是我们见面的时候不要说人家是小乘佛教,当初的时候带有贬义,现在作为历史概念来讲,他们是上座部。这样佛教的教义讲了一半。

  现在讲大乘佛教。大家知道,中国是以大乘佛教为主体的佛教。什么叫大乘佛教?也几个字概括:六度。大家会说吗?布施,忍辱,持戒,精进,禅定,般若。布施。布施真正反映了大乘佛教的基本精神。布施是指财施、法施、无畏施三施。什么叫法施?世澄法师说法是不是法施吗?法师说法就是施舍,把佛法,最早是释迦牟尼佛说法,那就是普度众生,给予法,这就是法施。财施呢,双方的,不仅是寺院接受信众的施舍,给粮食、药品、衣物、钱财等等;反过来,寺院把接受来的社会的财物再施舍给贫民、赈灾等等,这也是财施。第三个无畏施,这就是思想工作,你想不通了,法师给你讲一讲,给你信心,增加你生活的乐趣,增加你改善生活的勇气——这就是无畏施。持戒,很多,三聚净戒就概括了一切戒律,普度一切众生做一些好事,三聚净戒就三类净戒(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忍辱,忍般若密,忍包括哪些方面?如果遇到不好的环境,我们能够坚持下去,保持我们的信念;遇到非常困难的时候,我们也能忍辱下去;按佛经的记载,如果别人侮辱你、打骂你,你不是想简单的报复,而是想他为什么会这做?反而怜悯他,觉得他不懂啊。精进,好理解了,好好修行。禅定。最后一个般若,什么叫般若?大乘的般若,是智慧,这个智慧不是一般的智慧。

  你们会背心经吗?心经讲什么道理?心经讲一切皆空。首先,心经是谁说的?你们错误的理解了,我在网上看有的教授说心经是观音菩萨说的,完全错误!佛说的,经一定是佛说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是释迦牟尼佛举个例子,接着,舍利弗“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个般若就是六度当中最重要一个,即用来自己解脱也用来对方的解脱。大乘佛教是讲空,这是一个方面。第二个讲中道不二。“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两个方面:现象不离本质,本质通过现象来表现。一个人悲观到极点了,看到一切都是空,你最后还得讲色即是空,要反过来,空即是色,反过来有另一个讲法,这就是般若的智慧。六度把大乘佛教基本教义都包括了;还有两个字:慈悲,大慈大悲。六度加大慈大悲,就是大乘佛教基本教义。什么叫慈悲?自己没有度又有悲心来解脱众生之苦,又有慈心给予众生安乐,这就是什么?菩萨之道,菩萨之行。大乘佛教也就是教导大乘菩萨之道的。这样的话就把握大乘一切经典,如般若类、涅槃类、唯识类等各种经典的基本核心内容:六度、大慈大悲。上种菩提下化众生。佛教历史印度方面讲完了。

  佛教来到中国以后,在中国发展过程当中,他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密切会通与结合,外来宗教的佛教变成了中国民族的宗教之一的佛教,是什么时候完成的?汉魏西晋的东传、东晋士夫的普及、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研究,把中国对佛法的了解、理解,加上佛法通过讲经、注释的方法把原来的印度佛教改称和发展。这样在隋唐八大佛教宗派的创立在思想上奠定了基础。另外在印度的弘法要靠施舍、布施,按印度佛法是不能耕地、挖地的,挖地会杀生啊。按中国地大物博、气候变化很大的情况下,如果像释迦牟尼佛那样早上起来带弟子到各家出去化缘,然后回来禅定、说法,那不行的,中国形成了以土地经营为主的寺院经济。寺院经济给隋唐的佛教宗派的创立在经济上打下基础。隋唐大一统的社会,把印度佛教就实现了中国化。什么叫中国化?就是化成中国的社会、为中国的民众喜闻乐见能够接受,这个过程大概五六百年。

  到宋代以后,八大宗派中的禅宗成为主流。为什么禅宗成为主流?民族的、历史的选择,这不是一次、两次所形成的。因为禅宗最具有现实主义风格,他一个说人有佛性,与佛一样的本性,人人都可以成佛;识心见性,皆成佛道。从达摩开始就提出“悟道安心”,二祖“修道明心”;三祖资料不多;四祖“入道安心”;五祖“修心要论”;六祖“识心见性,自成佛道”。抓住了佛教的根本,佛教的根本是讲觉悟,觉悟是哪里觉悟?是手觉悟?身体觉悟?心觉悟!修心是重要的,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的相一致的。儒家也讲修心,儒家讲“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佛教更加讲修心。所以,禅宗因为适合中国民众的需要就成为主流派。后来到明代,形成以禅宗为主体的融合性佛教。各个寺院的修法大体一致,很难说哪个宗派宗派,如果说在传承上,法师要升座了,哪个法脉说什么宗什么宗,实际上修法大同小异。这就是中国与日本、韩国不一样的地方。

  日本、韩国的佛教是从中国传进去的,他一传进去,就有不动产问题,后来经过朝廷的裁定,它必须一个寺院一个宗派,一个家庭一个宗派,历史原因造成的。中国民族的性格是整体的、整合的、会通的、融合的。中国佛教,在隋唐基本完成了中国化。现在中国化没有了,是继续巩固和发展。所以去年习近平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提出支持宗教中国化的纲要,就是中国化,什么叫“化”?按毛主席的解释,《反对党八股》讲到群众化、民众化,他说“化”就是“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谓也”;就是真正把佛教跟新中国、当代中国融为一体,这个任务很艰巨。

  我把印度大小乘佛教、中国佛教各个讲了。当代佛教就是讲实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人间佛法继续走佛教中国化的道路。我相信通过大家的学习,今后能够读佛教的经典,佛教的历史,抓住要点。注意,做什么事情抓要点;光抓要点不行,应该结合,从博而约、从约而博;从多到少、从少到多这种方法。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虎园路2号万石植物园内 中文网址:太平岩寺.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号:闽(2022)0000011 闽ICP备19021265号-1
电话:0592-2048015 邮箱:tpys_0592@qq.com 微信号:taipingyansi
Copyright 2010-2023 太平岩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