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文即指取材佛经故事,并逐渐加入我国民间故事,加以铺陈改写,使其通俗生动,适合教化社会大众的文章。最初源于中唐时期各寺院讲经说法时,以变文与变相图配合说明、讲唱,教化大众,是唐代以来受佛教影响而流行的说唱文学作品之一,演变至后代,凡民间说唱文学者皆可泛称之。
变文形式约有三种:1.散文与韵文相间;2.全部散文;3.全部韵文,对后代中国文学中“鼓子词”、“宝卷”、“弹词”乃至“章回小说”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著名的佛经变文有:《法华经》变文、《弥陀经》变文、《维摩经》变文、目连救母变文等,而以“身喂饿虎变文”年代最久。取自民间的故事则有伍子胥变文、苏武李陵执别词、王昭君变文、舜子至孝变文等。
“俗讲”的名词亦起源于唐朝,指以在家信众为对象,用平易通俗体裁解唱佛经内容的法会。《法华》、《涅槃》、《金刚》、《华严》、《般若》等大乘经典,是最常开讲的经典。俗讲程序与一般经疏相同,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段,最先宣演一段经文,继而解说,后以韵文吟唱。
俗讲法会中所留下的经文底本,称为“讲经文”,具有通俗色彩,后来成为纯粹以“说唱”故事为主的通俗“讲经变文”,因而孕育出我国白话文学的先河——宋元话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