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可分为三种层次:下等的孝,对于父母亲的衣食住行等日常所需,供养无缺;其次,进一步使父母亲身心愉悦,无所挂碍和忧虑,且能光宗耀祖;最上等的是接引父母亲学佛,使亲人得度,可谓至孝。
克尽孝道,要注意到下列三点:
1.孝必须是长期的,而不是一时的。
2.孝必须有实质的,而不是表面的。
3.孝必须能全面的,而不是局部的。
在中国,“孝”比较容易,“顺”比较困难。因为中国许多为人父母者,承袭久远以来“养儿防老”的观念,将儿女视为财产的一部份。乃至儿女的学习方向、就读科系、嫁娶对象等,都须顺从父母的选择。时代在变动,父母与儿女间,应有新的,较开放、开明的互动关系,这也是进步的一个要点。
佛教是个提倡孝道的宗教,佛陀曾经亲自为父王担棺,又至忉利天宫为母亲说法三个月。目犍连曾至地狱救拔母亲倒悬之苦,舍利弗示寂前,特地回到家乡,为母亲说法。中国历代高僧也有许多感人的孝亲事迹:隋朝敬脱法师一头担荷母亲,一头挑负经典,云游各地,随缘度众;唐朝陈蒲鞋,以织鞋所得,躬奉老母;齐朝道纪法师“母必亲供”;后周道丕法师“诚感父骨”。中国佛寺也有奉养父母之例。
出家者,为度一切众生,对于生命来处的父母亲,自然更加感念恩德。所以,佛教中七月为孝道月,提倡为人子女的孝亲之道。又《梵网经》云:“孝名为戒,亦名制止。”除了对父母亲尽孝之外,能够持戒不犯他人,更是将孝道扩大于一切有情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