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大事年表 | 最近更新 | 站内搜索 | 新浪微博:@厦门市太平岩寺
电话:0592-2048015 传真:0592-8127339 邮箱:tpys_0592@qq.com 微信号:taipingyansi
佛教常识
 
为什么要广修供养?
来源:太平岩寺 更新时间:2018/12/6 8:08:17 阅读:1

  一、广修供养修集福报

  1、以福养慧,福慧双修

  供养

  今天我们学习普贤十大愿王的供养支。

  我们常说:一个人有没有福报,其实自己都能够体会出来,明眼人也能感受得到。有无福报关系到我们的身心是否安乐,学佛修道是否顺利,解脱和成佛的资粮是否具足。我们成佛需要福慧二资粮,福资粮就要以发心摄持,长养一切有情,不住涅槃;慧资粮就是要闻思经教、学修空正见,断除一切烦恼,不住生死。修福报集资粮就要对师长三宝之境,皈依发心而净罪集资,上供下施,修广大的供养,集广大资粮。

  在《大乘义章》里讲:

  依智起福,依福起报。

  我们福报怎么来的?或者说我们如何积累广大的福报?还是需要通过智慧。今天我们就是学习积累福报的一种智慧,这个确实是需要我们来闻思,才会依福起报。

  《百论》上说:

  福报灭时,离所乐事。

  没有福报,一切安乐都没了。生命都是靠福报来支撑的,有的人的死因就是因为福报耗完了。所以我们为什么要培福惜福,重视修供养集资粮,大家没概念,如果和我们的生命联系起来的话,我们要警觉要重视。

  2、世出世间,有福之乐,无福之苦

  从世间来说福报,人间五福:

  一长寿

  寿命直接和福报有关系,没福就短寿。

  二富贵

  贫穷还是富贵,和福报有关系。

  三康宁

  身心是否康宁安乐,和福报有关系,身体经常病,睡不踏实,身心里面感觉很痛苦;内心不安宁,烦恼粗重,这些都是缺乏福报。

  四好德

  心性仁善,豁达包容。

  五善终

  在老年或者临终时特别安宁安乐。

  我们此生的显现,基本就是福报的显现。出生在什么家庭是福报,除了和父母有缘之外,福报还要匹配。从小的生活环境,你的家乡怎么样,这个都是依报环境。家庭的眷属,乃至于有什么邻居,家庭是不是和睦,工作之后职位的大小,薪水,都和福报有关系。其它的很多事情只是一个缘而已,比如说你去哪家公司就职,表面上可能通过招聘,选择什么公司,有什么熟人介绍,这些都是缘,本质是福报,所以修福集资粮非常的重要。

  面对三宝资粮田,你去用心,去造业,就是有很多不可思议。前几天我刚看了一份日记,说有一天他发现账户十万块钱没了,后来网上银行查,查到钱被网络小偷买了贵重金属了,已经订货,但是最后一步是订货的钱需要从他的银行转过去,需要密码,他接到银行电话之后,犹豫一下没有给密码,后来一查,发现是被盗了。被盗了之后赶快告诉银行,说这个是被别人盗了。结果这个贵重金属过几天升值了,升了五千多块钱。他就这样赚了五千块钱。

  钱被盗了,从业果来说,他以前肯定偷过别人东西,业未造不遇。但是他学修很用心,师长得到三宝这种加持力,他不但消了盗业,而且不知不觉多五千块钱。这只是世间福报感果。

  同样,我们学佛修道,也需要福报。没有福报资粮,学修障碍就会比较多。在《广论》里面的皈依三宝,《赞应赞论》云,

  若如是行,由于胜田种善根力,于诸道次,慧力增长。故于听闻不能持文,思惟不能解义,修习相续不生,慧力至极微劣之时,依福田力,是要教授。

  依靠三宝福田,我们种善根培福,慢慢慧力就会增长。我们学修佛法时,“于听闻不能持文”,听完记不住,听过了,过几天都忘了。思惟不能解义,听不懂法师讲的法,包括经论的一些内涵,真正的内涵领纳不了。我了解到,个别法师开始听不懂讲师课,后来能够慢慢理解了。

  修习相续不生,修习一个法类,在内心当中相续不了,可能我们当天学的时候会有点感觉,过段时间就没了,这个法就没了;佛法的觉受和证量,我们契入不了,这就是福报不够。比如说我们去年学皈依三宝或者业果的时候,刚学完内心的皈依感非常强,对于业果警觉性也很强,慢慢就没感觉了,什么都无所谓了,这个就是“修习相续不生”。

  《高僧传》里,道安法师修行非常精进,但是开悟不了。在梦里面圣僧加持他,说“你的见行超于常人,只是缺少福报。如果沐浴僧众,你的心愿一定能成办。”后来他就供养僧众洗澡,后来得道了。没有福报,我们修行是很难的。

  末法学佛修行,普遍福报不够,要修广大供养,集广大资粮。

  3、庸俗之田与最胜福田

  同时《广论》也策励我们

  于最胜田,尚不见如庸俗之田,此是我等无贤善相,故一切时,当勤精进供养三宝。

  我们没有三宝是最胜资粮田的概念,“尚不见如庸俗之田”,我们在世间想得到什么安乐,通过职位、田地,或者是通过一些其他的方法来得到安乐,这个是庸俗之田。当然我们也是需要工作的,这里就是一个对比,三宝是非常大的资粮田。并且策励我们:

  譬如有一极肥沃田,至下种时而不下种,任其荒芜,如是废止,实生不忍。

  这就是我们的行相了,此生遇到师长三宝,不知道培福报,把肥沃的良田给荒废了。

  如是能生若现若后一切善乐,最胜福田,于其四季一切时中,常恒无间,堪种一切善乐种子。

  世间的田,尤其在北方,是一季,到了冬季会休眠。三宝的良田,一年四季,常恒无间。

  “复应于此如经说云:‘当以信犁,耕耘福田。’”要有信心,大家要相信,相信我们缺乏福报。相信我们缺乏修道的资粮,要去耕耘福田。“若未能作,至极堪惜”,非常可惜。

  所以我们福慧要双修,基础是以福养慧。大家要非常重视福报。广大供养,修集福报,修集我们的法身和报身。这个是需要修集的,没有强烈的培福意识学佛修行就不得力。

  二、供因得果,因果不谬

  1、供养原理因果不谬

  供养

  上供下施,供养原理是什么?我们到底相信不相信?原理是因果。供因得果,你供什么得什么。因果不谬,因果原理不会错乱。

  三宝门中好种福,释迦牟尼佛在成佛时发出十种微笑,其中之一就是,佛见种小因而能得大福。所以我们在师长和三宝门中,建立培福的正见,用对方法,用对心,就能建立广大福报。

  佛世时有位亿耳阿罗汉,他对佛塔,供养了一朵花,用心非常殷重,最后感得九十一劫人天福报,而且最后见到本师释迦牟尼佛,出家修道,证阿罗汉果。这是果,因就是他以殷重心供这朵花。大家现在供养十几朵花,大家相信不相信,殷重供养就会产生这样一种果报。

  同样,在毗婆尸佛的时候,有个穷人,非常穷,他也是见到僧众,非常欢喜,想供养,没供养的东西,就采了一些野花野草供养。欢喜心、殷重心供养,也是感得九十一劫里面貌庄严,而且九十一劫中想要什么,起了心,物品自然现前,就像天人一样。我们的信心非常的重要。

  2、观想信解得加持,实物供养生等流

  普贤行愿品

  下面一起来读一下《普贤行愿品》,关于广修供养。供养有两种,财供养,就是实物供养,另一个是法供养。

  复次,善男子!言广修供养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种种菩萨海会围绕。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起深信解,现前知见。悉以上妙诸供养具,而为供养。所谓:华云、鬘云、天音乐云、天伞盖云,天衣服云,天种种香:涂香、烧香、末香,如是等云,一一量如须弥山王。燃种种灯:酥灯、油灯、诸香油灯。一一灯柱,如须弥山;一一灯油,如大海水。以如是等诸供养具,常为供养。

  以诸最胜妙华鬘,伎乐涂香及伞盖,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

  最胜衣服最胜香,末香烧香与灯烛,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养诸如来。

  我以广大胜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贤行愿力,普遍供养诸如来。

  三个偈颂,前两个是实物供养。最后一个是法供养,也叫正行供养,或者无上供养。

  实物供养,《普贤行愿品》就是让我们要扩大心胸,突破我们凡夫的想象力,要观想起来,非常重要。上次礼敬诸佛,让大家练习观想,这里又强调,以普贤菩萨行愿力量,起深信解。我们起了信解,诸佛菩萨的加持力大,我们做广大供养。

  供养,财法两种。我们平时在家,可以供养花、香、果、灯、水等。大家要有供养的习惯,和拜佛一样,我们最开始觉得拜佛很奇怪,西域来的高僧看我们不拜佛,佛弟子不拜佛,很奇怪。说我们像猴马,动物一样。同样我们供养也是一样,开始不习惯不理解,所以要不断去练习。确实靠实物供养来培养我们的供养意识非常重要,实物供养有它的果报。来果禅师开示:

  供香则身口不臭,供花则相貌端严,供灯则心眼光徹,供水则恶病全消,供果则富乐尊荣,供珠则身钦洁贵,供衣则福寿绵长。

  不同的供物,有不同的果报。但是为什么果报这么大?因为供养三宝,对境非常大。供养师长的对境更大,这是供养的缘起因果力。

  米拉日巴供养玛尔巴上师,开始也不太了解供养,他有一个空锅,就供养他的上师。因为师长对境太大了,供锅空钵的缘起是空,感得贫穷。所以米拉日巴一生非常贫穷。他的上师玛尔巴上师知道这个缘起,想给他一个好的缘起,就赶忙敲锅,敲锅是什么缘起?他会得什么果报?声名远扬,我们都知道米拉日巴尊者的大名。缘起力,供什么得什么。

  我们要对供养产生希求、意乐、信心。我最开始也没有供养的等流意识,后来通过供水来修习,我当时体会就非常好,因为有实物所缘,水的清净剔透,能够净化我们的病障业障,让我们内心清净不躁动,供的时候确实会有那种感觉。每个人都可以供水。

  三、供养的对境(心法业果如实理有为对境次第分)

  师长—一切诸佛—菩萨—缘觉—罗汉—僧—人—畜生。

  父母—病人—贫穷困难者—普通人。

  供养的对象,也是根据业果法则。因果四要素:对象、意乐、加行、究竟。对境越大,所得的果越大。师长对境最大,然后是一切诸佛、菩萨、缘觉、罗汉、凡夫僧、人、畜生。在人里面,供养父母、病人、贫穷困难者的功德非常大,其次为普通人。

  对于师长的对境,师长是具德师长,先跟大家说明。如果是大乘佛法善知识,标准是十德相。不是说随便一个法师,我们供养他就可以大于一切诸佛。

  为什么大于一切诸佛?具德师长与佛从功德来讲是无二无别的,诸佛和师长的法身都是同一个,但是师长对我们的恩德比较诸佛大。供养本师释迦牟尼佛对我们的恩德要大于其他诸佛,因为我们现在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供养师父大于本师释迦牟尼佛,为什么?因为本师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时候,我们沉沦,末法时代与我们有缘的佛化身为善知识,师长亲自过来救我们,所以要大于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恩德。这是心念的一种缘起力,心的业果。所以依师法非常重要,承事和供养师长,造业缘起甚深,果报巨大。

  财法供施圆融,佛与众生不二

  刚才是从有为法的分别,真正的供养,需要我们平等心供养。有一个典范,在《维摩诘经》里面,维摩诘大士供养璎珞,分作二分,一分施乞丐,一分供养难胜如来,告大众:“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犹如如来福田之相,等于大悲,不求果报,是则名为具足法施。”对于最下的一个乞丐,你把他当做是未来佛,以大悲心来布施他,并且不求果报,以这种发心,就把财施变成法施了,功德非常大,平等无相之心,不求果报。我们用对心,上供和下施,果报都非常大。但是我们想要达到平等的境界,是需要修的。

  四、七种最殊胜的法供养

  1、望佛子悉成佛诸供养中法为最

  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此广大最胜供养,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供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尽故,我此供养亦无有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法供养为最,而且法供养和财供养功德差距非常的大。它的差别,不可想象。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别?我们可以举一个世间的例子,比如说一个人有两个孩子,一个孩子工作以后,在外惹是生非让父母担心,违逆父母,甚至打骂父母,经常不回来看望,他只给父母寄买东西,财物供养。另一个孩子,人品很好,非常孝顺听话,能够体贴父母,他都能如理如法地去孝顺,契合父母的心意,他所做的真是父母期望的,这是如法供养。这两个孩子,哪种供养比较好?法供养为胜,师长与诸佛想让我们修行解脱成佛,我们如法修行供养,确实是非常的殊胜。

  前两偈颂是有上供,也叫实物和财供养。第二个偈颂,无上供。我们说法供养为最,刚才读到《普贤行愿品》。法供养有这几种: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都是可以修的。修这几个供养,就是最究竟、最胜的供养。

  1、如说修行供养:就是依教奉行,勇于实践佛法。

  2、利益众生供养:去帮助众生。众生有困难,去帮助他,心有困惑,去安慰开导他。

  3、摄受众生供养:摄受,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利益和摄受有什么区别?带学佛小组,是利益众生,但是能不能把他们摄受住?或者我们带动开演法类,引导的时候,他能不能听?一般比较困难,因为他需要先接受你这个人,众生就是这样的。

  布施

  你随分随力地去帮助他,看他有什么困难,布施你的时间,或者我看有讲师班长给组员拿供果,上课供养完后,最后大家一起分享了。上次还有个讲师,说她自己不是很会带动,她给组员做了三年饭,非常值得敬佩,现在她有资粮带动学修了。实际上能坚持三年的讲师就不容易,他给组员们做了三年饭,通过这种方式,就是布施,把组员摄受住了。所以我们作为讲师,要有摄受力。

  爱语

  给他说他需要的话、欢喜的语言,柔和语,赞叹语,这个需要说的,说和不说差别非常大,每个人都喜欢被关注、鼓励、赞叹。

  爱语

  给他说他需要的话、欢喜的语言,柔和语,赞叹语,这个需要说的,说和不说差别非常大,每个人都喜欢被关注、鼓励、赞叹。

  利行

  就是种种行为来利益。有位讲师,他每次都是提前到学佛小组,拖鞋放到门口,给组员准备拖鞋,为组员做饭的讲师还有好几个呢,我看他们的日记。你去关心他,帮助他,这就是佛法,他能感受到的佛法。你给他就是讲,讲半天,他不一定领纳,尤其是初学者,语言体系还没对上号,你说什么他不知道,他会观察你这个人,人怎么样。

  同事

  就是大家在一起,共学,一起参加活动,一起打成一片,这就是摄受众生供养。你这样做了,本身也是一种供养。这个比实物供养,比你供一座金山,百千万亿座金山,功德都要大百千万亿倍。法性它就是这样的。

  4、代众生苦供养

  我们的世俗分别心太重,缺乏慈悲心,缺乏同体大悲的心。我们自己病苦的时候非常在意,什么病,赶快找医生,别人有身病心病的时候,我们没感觉,很漠然。这就要修我们的心,给它复苏,修慈悲心,去利行。你要产生这种悲心,他在苦的时侯,我们能不能去帮助他,把我们精力、体力、心力去布施,即使你心力不够的时候也要去帮助他,帮助完得到功德福报,心力就恢复了,很多人心力不够就不管了。心力不够的时候要赶快做供养,我要承事。要产生这种悲心,代众生苦供养。

  5、勤修善根供养

  我们所有的学修,一个善念起来,都可以供养。每一个善行,都要供养。这个反而是最无上的供养。

  6、不舍菩萨业供养

  发菩提心,行菩萨业,不舍弃利他的菩萨行,持续去这样造业。

  7、不离菩提心供养

  这个非常殊胜,忆念菩提心,经常随顺菩提心。

  这就最无上的供养。很多人他不知道,知道了也缺乏平台和对境,我们今天知道了,而且会通过带组承担都可以实现,师长的供养境又是最大的,比十方一切诸佛都大,当然我们也要同时供养十方一切诸佛。

  在《瑜伽师地论》也说,“如是供养,为最第一,最上最胜,最妙无上。如是供养,过前所说具一切种财敬供养,百倍千倍,乃至邬波尼杀昙倍。”这是佛菩萨圣言量。

  五、供养和布施的区别

  供养:对上报恩、奉献、修善法、令喜。

  布施:对下慈悲、施舍、除悭贪、令养。

  对上称供养,对下叫布施。所以供和施的本质是一样的,对象不一样,叫法不一样。对于这两个差别,我们不是追究名词概念的差别,而是从心相深入理解,内心心相辨别,对于供养和布施的心相把握更加准确。供养一般对上,生报恩心。

  在《广论》中皈依三宝供养部分:“第二随念大恩恒勤供养……”,我们对于三宝恩德的了解,要有报恩意乐,我们要供养三宝,报恩心,要清楚。布施的话,是一种慈悲心,报恩是一种对上的奉献。对下布施是施舍。报恩财法两种供养,都是在行善法,修善法。布施是除我们内心的悭贪心,贪心小气,除这个心。供养能够令师长三宝欢喜,布施能够令众生得到滋养。这就是一种心相,而且我们内心就会有一个尺度,不会稀里糊涂的。心相非常深细,普通人没有这样的辨析。

  我们看一下广论的原文:“第二随念大恩恒勤供养,嚼啖之先亦当供养着。如《三摩地王经》云:由佛福德获饮食,愚夫不知报佛恩。此时以获得饮食为喻,随自所有一切乐善,悉应了知是三宝恩。”对三宝是报恩意乐,这个文字辨析得非常清晰。

  六、供养如何用心

  供养的用心

  思维产生意乐,思维的缘起为因,产生意乐之果。信解思惟六种意乐念念相续无有疲厌。

  首先要策发信心,佛门当中确实培福很快。刚才说到,世尊成道的时候,见到种小因能成大果,故而微笑。我们有没有微笑?有信心一定会微笑。我们要微笑起来,欢喜起来。

  到底信不信这个因果关系呢?不信是疑烦恼。相信小因结大果,心的如来藏,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心的不可思议是缘起因果关系。心的法性要去相信它。很多人慢慢就忘了,不相信了,稀里糊涂的。然后殷重心,广大心,至心欢喜,猛利信解。我们发欢喜心和胜解心,就是相信供养能得到这么大的果报,在供养前、中、后都要用上心。

  在《广论》里面,策发我们供养三宝意乐的时候,提到了六点,这个大家学习皈依三宝也比较清楚。我们对于佛,供养佛的时候,我们要思惟什么,思惟产生意乐。我们说要提意乐,平时我们这个心很多是无记心,妄想心、散乱心,怎么把意乐和现行提起来?通过思惟,思惟也是一种缘起,意乐自然会提起来。窥基大师说:“意乐者,信欲胜解为体。”《广论》里让我们思惟一遍,过一遍,意乐就提起来了。

  现在大家看,我们有这么多供品,有花有果,我们要供佛了,现量修一下。佛是什么?供养对象,有什么特点?

  一者无上大功德田,二者无上有大恩德,三者一切有情中尊,四者犹如邬昙妙华极难值遇,五者三千大千世界独一出现,六者一切世出世间圆满根本,作是思惟而设供养。

  现在大家的坐垫下面,就这个地皮底下,看见没有?就是佛陀为我们每个人在此地舍过头。这是经里面说的,有没有恩德啊?需要想到,就要思惟,心就起来了,确实是真相。我就这么思惟的,我在用斋之前供养,就这么想恩德,我的脚下,佛陀为了救我,舍头目脑髓。有情中一切最尊胜的,犹如乌昙妙华,佛出世的时候才会开放,佛圆寂时花也凋谢了,难值难遇,赶快供养,不供养没机会了。三千大千世界独一出现,一切世出世间圆满根本。大家回家吃饭以前,把这个过一遍。这样去供养就具足信心和胜解。

  确实要相信我们这个心,如来藏的妙用。佛道无上,我们要上供下施,去修集我们的法身和报身。需要我们去修集,这个是在《广论》里面的原话,“若诸已得资具自在大菩萨众,尚化其身为多俱胝,于一一身复各化现百千等手,往一切刹,经无量劫供养诸佛。”诸大菩萨,他们化身无量,而且要变现,无量手,供养无量劫。但是我们的现行,指出来,“诸由少许相似功德便生喜足,云我不于此上希菩提者,是于正法极少知解,造次乱言。”我也是一样,非常缺乏福报,修法的福报。菩萨,诸大菩萨都是这样。所以佛道无上,我们要修集自己的福报,法身报身。

  我们一起来发个愿,普贤菩萨的愿。我们要怎么供养,到什么程度才不供养了。

  “此广大最胜供养,虚空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供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尽故,我此供养亦无有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这就是标准。虚空界尽的时候,所有众生烦恼清净了,那我们就可以停止供养了。“而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尽故,我此供养亦无有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七、四种心摄持避免三世怨。佛道无上修福无厌

  四种心

  福报有两种,一种是人天福报,小福——世间富贵,身心康宁,家庭幸福,健康长寿,夜梦安乐。大福——就是暇满人身,尤其遇到难遭难遇的具德善知识摄受,更是需要非常非常大的福报。

  在座诸位可以说世间和出世间都有一定福报,而且我们遇到师长三宝的具力业门,我们带组、出坡,承事师长三宝,又培养了非常大的福报,这个福报通常一不小心就会感得三世怨,下一世大富大贵,高官贵人,第三世就必定堕落。没有佛法的摄持,善法的摄持,我们大富大贵的造恶能力非常强大,有很大势力范围。

  我知道我们讲师有两个过去世是将军,经常会现起以前战场,福报很大。如果没有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正见、皈依心摄持,我们所得的善法就是三世怨,是集谛所摄,烦恼所摄。我们最起码也是皈依心,我承事师长三宝,我们有这个心念。如果只是欢欢喜喜的,那这个福报很大,下一世感得非常富贵,再下一世就堕落了。这样的例子也很多。

  所有福报要策发希求我们的皈依心、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正见,要往这上面去缘、去回向。福报对于修行这么重要,包括上山,上讲师课,都需要大福报。

  同时我们还需要培养广大的福,不要满足。八地菩萨还是非常精进,化身无量去供养十方一切诸佛。八地菩萨已经证得无生法忍,现前无功用行,离一切分别念,但仍然精进供养恒河沙诸佛,培福报。我们内心的如来藏识非常广大,我们需要解脱成佛,需要非常多的福报,非常多的善种子,无量无边的。

  佛还有这种修福报的等流,《大智度论》记载佛说:“我过去曾经作过恶人和小虫,但因为积累善法的缘故,现在才得以成佛。佛陀十八不共法中有欲无减者,佛知善法的恩德,所以常常想修集善法的心念不曾减少。”这就是佛的善法欲,等流,佛的功德已经积够了,但等流,见到善法就想修。我们凡夫更是要修福无厌。

  八、现实修法

  我们最后做一下总结,我们接下来怎么具体修呢?我觉得根据我们实际情况,第一个我们可以策励,以菩提心为意乐,供养承事师长三宝。而且要随缘修行利益众生供养,随缘很重要。我们不要执着哪一种供养,你当下遇到什么缘,比如今天上午出坡,那我们是承事师长,也算是正行供养,承事供养,也是法供养。我们承担小组,这个缘怎么修供养?刚才普贤菩萨那七个供养,我们都可以修。把我们的善法,可以供养。

  第二,要养成实物供养的习惯,我们还是需要从实物供养开始,培养供养的意识和等流。大家可以做一个尝试,供养水是什么感觉,内心什么果报,一定会有感受的。不方便的话就用斋的时候,内心供养,别人不知道。心法是非常微妙的,然后就可以思惟作意。

  第三,就是承事师长三宝供养,承事也是供养。这个所缘境是最大的。

  第四,就是如法行持,修习广大供养,意幻供养。意幻供养,广论里有,今天时间关系。《广论》里说了十种供养事,分得非常清楚。把现前、不现前供养等开显出两种,总结三种,广大随喜、无主物所摄、意幻供养。总共十五种。十种供养,清楚的话,对于供养更加清晰了。(十种供养事:供养身、供养塔、现前供养、不现前供养、自作供养、教他供养、财敬供养、广大供养、非染污供养、正行供养。)

  九、重在实践

  供养法门,以依师法为根本,皈依三宝为内涵,以菩提心为摄持,上供下施。这都和相关法类能够联系在一起。

  我们学到了,要依法而行。无论是从现世果报,还是从修法的角度,你供养三个月,试验三个月,看看有没有变化,福报增加了多少。供养同样也是净罪的一种方式,积累菩提资粮的方式。大家要去实践。不实践的话非常可惜。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虎园路2号万石植物园内 中文网址:太平岩寺.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号:闽(2022)0000011 闽ICP备19021265号-1
电话:0592-2048015 邮箱:tpys_0592@qq.com 微信号:taipingyansi
Copyright 2010-2023 太平岩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