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修学次第,关键是要认识皈依、发心、戒律、正见、止观之间层层递进的关系。
学佛首先要皈依。皈依,是佛法的根本,不皈依或不重视皈依,修学便如无本之木;皈依,又是信仰的根本,对三宝是否产生依赖,对三藏教法能否信受奉行,都取决于皈依的深浅程度。因为皈依三宝,所以才能发心、持戒、闻思经教、树立正见、修习止观。否则的话,这一切就无从谈起。
然后还要发心。发心,是对三宝具备的品质生起希求。如果没有这份见贤思齐的希求之心,就算不上真正的佛教徒。因为这份希求,生命才会有目标,修行才会有动力。
所以,皈依后必须发心,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修习戒律、正见、止观。发心是修行的根本,如果心发错了,不论做什么,都与修行了不相干。
戒律为三学之首,也是定慧之基,所谓由戒生定,依定发慧。因此,皈依、发心之后还要受戒、持戒,这是佛法修行的常规。
依佛制,比丘应“五年学戒,不离依止”,并在律中规定,未学戒之前不可学习毗昙。这都充分说明,受持戒律是树立正见、修习止观的必备前提。
正见与止观,则是实践佛法的关键。正见是止观的眼目,而止观则是将正见落实于心行的技术,两者相辅相成。若无正见指导,修习止观往往不得其门而入;而没有止观印证的知见,又易落入玄谈的误区。
从修学次第看,应先学正见,再修止观。如四法行的修习,依次为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也说明了这一点。依正见修行,还能帮助我们纠正心行中的所有偏差。否则,皈依可能会落入迷信,发心可能会夹带杂质,持戒可能会流于形式,而止观则可能劳而无功。(文/济群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