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应重视基础禅定之养成
习禅修定,无法速成,不能越等;经云“依戒生定、依定发慧”是不容忽视的明确学程,但古来禅行者大多忽视,故百千年来,修行者众,成就者少。现今亦有提倡生活禅之行者,凡有发言,每每呵斥勤于习定者为修枯木禅,是自了汉,殊不知基础禅定不成,无漏慧亦无从开发,想修得无住自在之心境,实是妄想!
所谓基础禅定之养成,是指修习“九住心”的完成。九住心是从初学摄心,到正定成就的修学过成,共可细分为九个阶段。此九住心之工夫纯熟,能自然住于正定;做一切事,不由作意,皆能了了分明。所以能止恶不生,持善不失,任运自如,无事不办。
(2)莫忽视持净戒、修慈悲
守持净戒──持五戒、行十善,是让身口具足善良的德行,以自利利人。心存慈悲──修四摄、行六度,是利乐众生的具体表现。能持净戒,身心清净,习定容易成就。具慈悲心,常怀悲悯,则不堕枯木禅境。持净戒、修慈悲,非常切要!
(3)须致力闻、思慧之熏修
以上习定、持戒、修慈悲,皆属累积“福资粮”的行持,还需要“慧资粮”的熏修。
禅,印度话叫禅那,中国话称静虑,即思惟修之意。佛陀教弟子时,非常重视闻思慧的修学,这可从教典得知。闻慧、思慧、修慧是修学佛法智慧的次地学程,禅行者修得“九住心”之禅定基础后,须再致力于经教的研究,得闻思慧之成就,才能有力于修慧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