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藏第 02 册 No. 0150A 七处三观经   No. 150A   佛说七处三观经   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   (一)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告:“比丘!”比丘应:“然。”   佛言:“比丘!七处为知,三处为观,疾为在道法脱结,无有结意,脱从黠得法,已见法自证道,受生尽行道意,作可作,不复来还。”   佛问比丘:“何谓为七处为知?是闻比丘,色如本谛知,亦知色习,亦知色尽,亦知色灭度行;亦知色味,亦知色苦,亦知色出要,亦至诚知。如是痛痒、思想、生死、识如本知谛知,亦知识习,亦知识尽,亦知识尽受如本知;亦知识味,亦知识苦,亦知识出要,亦知识本至诚。何等为色如谛如所?色为四大,亦为在四大虺所,色本如是如本知。何等为色习如本知?爱习为色习,如是色习为知。何等为知?色尽如至诚知,爱尽为色尽,如是色尽为至诚知。何等为色行尽如至诚知?若所色为是八行,谛见到谛定为八,如是色尽受行如至诚知本。何等为色味如至诚知?所色欲生喜生欲生,如是为味如至诚知。何等为色恼如至诚知?所色不常苦转法,如是为色恼如至诚知。何等为色要如至诚知?所色欲贪能解,能弃欲能度欲,如是为色知要如至诚知。   “何等为痛痒?能知六痛痒:眼栽痛痒,耳鼻口身意栽痛痒,如是为知痛痒。何等为痛痒习?栽习为痛痒习,如是为痛痒习。何等为痛痒尽知?栽尽为痛痒尽知,如是为痛痒尽知。何等为痛痒尽受行?若受八行,谛见到谛定意为八,如是痛痒如尽受行为道。何等为痛痒味识?所为痛痒求可求喜求,如是为痛痒识味为知。何等为痛痒恼识?所痛痒为不常败苦恼意,如是为痛痒恼识。何等为痛痒要?所痛痒欲能活为爱,能断爱贪为自度,如是为痛痒要识如谛知也。   “何等为思想?识为身六思想:眼栽思想,耳鼻口身意栽思想,如是是六识思想。何等为思想习识?栽习为思想习,如是为思想习识。何等为思望?恶便望苦会得是故,我为说舍身恶行,若比丘已舍身恶行,便得利便得安隐。是故我为说舍身恶行,口意亦如上说。”   (二)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行在祇树给孤独园。是时处到佛已,到佛礼便坐,已坐问佛:“何等不守不守身?何等不守不守口声?何等不守不守意?”   佛便说:“给孤独家意不守身行,亦不得守口声行,亦不得守心行,亦不守己行,不守身己行,不守口声己行,不守心身行便腐,声说便腐,心行亦腐;已腐身行声行心行便不善,死亦不善受亦不善处。譬喻迦罗越!若楼若堂屋不覆,若使雨来,柞亦渍椽亦渍壁亦渍,已渍壁亦腐椽亦腐柞亦腐,譬如是。迦罗越!己意不守,身行亦不守,口行亦不守,念行亦不守,己意声身不守便不善,死便不善受便不善处。”   迦罗越便问佛:“何等为守令得身守?何等为守令得口守?何等为守令得念守?”   佛告迦罗越:“意已守,身口念索守,己身守己口守己念守,便身不腐便声不腐便念不腐,已不腐身行,已不腐声行,已不腐念行,死时得善死得善受得善处。譬喻,迦罗越!若楼若堂屋上覆盖,若便雨来,柞亦不渍椽亦不渍壁亦不渍,已不渍壁亦不腐椽亦不腐柞亦不腐,如是譬喻。意以守,身亦守口亦守,己意身口守,便死时善死便善受持便得善处。”   佛从后说绝:   “不守意者,邪疑故,亦睡眠故,魔便得自在。如是但当守意,若欲谛行但当见谛行,亦当知内出已,不堕睡眠,便得断苦本。”   佛说如是。   (三)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行在祇树给孤独园。佛告比丘:“有三辈人。何等三?一辈眼不见,二辈一眼,三辈两眼。无有眼为何等?世间比丘有人无有是眼因缘,我当为未得治生,当为治生,无有是意已得,亦复妄用,亦无有是眼,我当为布施,我当为作福,令我从是因缘后世善乐,亦从是上天无有计,是名为无有眼。一眼人名为何等?世间比丘一眼者,有如是眼,令我未得财当为得,已得财当为莫折减,但有是眼无有是眼,我当为幻布施,当从是因缘得上天,无有如是眼,是名为一眼。两眼名为何等?世间比丘有人有是眼,令我未得财产当为得致,已致得当为莫折减,有如是眼,亦复有是眼,令我行布施,令从是因缘上天,亦有是眼,是名为两眼人。   “从后说想尽识,栽尽为思想尽识,如是为思想尽识。何等为思想尽受行识?是为八行识识,谛见到谛定意为八,如是尽思想受行识。何等为思想味识?所为思想因缘生乐得意喜,如是为思想味识。何等为思想恼识?所为思想不常尽苦转法,如是为思想恼识。何等为思想要识?所思想欲贪能解,欲贪能断,欲贪能自度,如是为思想要识。   “何等为生死识?为六身生死识,眼栽生死识,耳鼻口身意栽行,如是为生死识。何等为生死习?栽习为生死习识。何等为生死尽识?栽尽为生死尽识。何等为生死欲尽受行识?为是八行识,谛见至谛定为八,如是为生死欲灭受行识。何等为生死味识?所为生死因缘生乐喜意,如是为生死味识。何等为生死恼识?所有生死不常尽苦转法,如是为生死恼识。何等为生死要识?所为生死欲贪随欲贪能断欲能度,如是为生死要识。   “何等为识身?六衰识,眼栽识,耳鼻口身意栽识,如是为识识。何等为识习?命字习为识习,如是习为识。何等为识尽受行为识?命字尽为尽识,如是为识尽。何等为识尽受行为识?八行,谛见至谛定为八,如是为识尽欲受行如谛识。何等为识味知所识?因缘故生乐生喜意,如是为味生为味识知。何等为识恼识?所识为尽为苦为转,如是为识恼识。何等为要识?所识欲贪能活欲贪能度,如是为要识。   “如是比丘!七处为觉知。何等为七?色习尽道味苦要,是五阴各有七事。何等为三观?识亦有七事,得五阴成六衰,观身为一色,观五阴为二,观六衰为三,故言三观。比丘!能晓七处亦能三观,不久行修道断结,无有结意,脱黠活,见道见要,一证受止,已断生死意行,所作竟,不复来还生死,得道。”   佛说如是,比丘欢喜受行。   (四)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行在祇树给孤独园。佛便告比丘:“有四着。何等为四?一为欲着,二为世间着,三为见着,四为痴着。亦有四离不着,离欲不着,离世间不着,离见不着,离痴不着。”从后说绝:   “欲见着痴绕,从是因缘在世间,亦从是受身,若能舍欲亦得离世间,见亦得断,痴亦得灭,是得通乐见在,亦无为从一切着,不复着亦不复随生死。”   佛说如是。   (五)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行在祇树给孤独园。佛便告比丘:“思想有四颠倒,意见亦尔。从是颠倒为人身蒙为综为人意撰,不能走为走,今世后世自恼,居世间为生死不得离。何等为四?一为非常为常,是为思想颠倒、为意颠倒、为见颠倒。二者以苦为乐。三者非身为身。四者不净为净,为思为意为见颠倒。”从后说绝:   “非常人意为常,思苦为乐,不应身用作身,不净见净,颠倒如是,意业离,便助摩不宜欲得宜,今致老死。譬喻犊母,已有佛在世间,念天上天下得道眼度世,便见是法除一切苦,亦说苦从生亦度苦,亦见贤者八种行通至甘露,已闻是法者,便见非常苦非身,亦身已不净见不净,便无所畏,得乐见世,得无为,从一切恼度世无所著。”   佛说如是。   (六)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行在祇树给孤独园。佛便告比丘:“四施为人同心。何等为四?一为布施,二为相爱,三为利,四为同利。第一说布施为何等?无极布施不过于法。第二相爱,不过于数,闻经亦开意。第三利不过不信令信,教人上,不持戒者令持戒,不学者令学,悭者令布施,愚者令黠,牵出入正道。第四同利,极同利无有过阿罗汉,阿那含、斯陀含、须陀洹亦尔,持戒者同利。”从后说绝。   (七)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行在祇树给孤独园。佛告比丘:“有四行法轮,令天亦人从是四轮行,若堕人天,是轮法行便得尊一得豪,从善法行。何等为四?一为善群居。二为依贤者。三者知谛愿。四为宿命有福行。”从后说绝:   “善群居依贤者,为知谛愿宿命行,为乐得无有忧,得善自在。”   佛说如是。   (八)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行在祇树给孤独园。佛告比丘:“人有四辈。有人自护身不护他人身,有人护他人身不自护身,有人亦不自护亦不护他人,有人亦自护亦护他人。”   佛说如是。   (九)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告比丘:“人有四辈。有人自护身不护他人身,有人护他人身不自护身,有人亦不自护亦不护他人,有人亦自护亦护他人。是人不自护亦不护他人,是最下贱人;护他人不自护是胜上;若人自护不护他人是胜上;若自护亦护他是胜上。若如是人最第一。”   佛说如是。   (一○)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行在祇树给孤独园。佛告比丘:“有四辈云,第一但有雷无有雨。第二但有雨无有雷。第三亦无雨亦无雷。第四亦有雨亦有雷。譬喻如云,人亦有四辈,一者人但有雷无有雨。二者但有雨无有雷。三者无有雷无有雨。四者亦有雷亦有雨。何等人为有雷无有雨?是间比丘一人但说经,上亦说善,中亦说善,要亦说善,有行分别,但要具行见要,亦自不知法,亦不知法法如行,是人名为但有雷无有雨。何等为但有雨无有雷?是间有人亦不说法经,上亦不说善,中亦不说善,要亦不说善,亦无有行分别,亦不要具行不见要,但意在法中行和利行,亦如法,亦受法法行,亦同行随法,是人为但有雨无有雷。何等为无有雨亦无有雷?为不说经,上亦不说善,中亦不说善,要亦不说善,分别亦不说,善要具行亦不说,善法亦自不解,到法亦自不行,是人名为无有雨无有雷。何等为亦有雨亦有雷?是间有人说经法,上亦说善,中亦说善,要亦说善,分别亦说善,要具行亦自解,法到法法亦知,行亦说,善亦自在法中解,到法法行亦自知解,是人为亦有雨亦有雷。”   佛说如是。   (一一)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行在祇树给孤独园。佛便告比丘:“有四舍。何等为四?一者为舍舍,二为守舍,三为护舍,四为行舍。何等为舍舍者?念来不受不声舍晓离远,若以瞋恚亦从欺不声舍晓离远,是名为舍舍。何等为守舍者?眼已见色。不受相不观相,若从因缘见恶生。若从因缘见痴,若从因缘见不可意,若从因缘见弊恶意起。便自守受行福,守眼耳鼻口身意。为如法不受相,如上说,是名为守舍。何等为护舍?是间比丘比丘已生所非一善相,若红汁膀胀,若狐犬半食,若血流赤,若青黑腐,若骨白,若髑髅,熟谛视视,善护令意莫失善相,是名为护舍。何等为行舍?是间比丘比丘觉意行离故,别分故,分别远故,如是到至观觉意,是名为行舍。”从后说绝:   “守舍亦护亦行,是名为四舍,谛说如是,贤者行是不中止,为尽苦得道。”   佛说如是,弟子起礼佛受行。   (一二)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行在祇树给孤独园。佛告比丘:“若比丘有四行,不自侵要近无为。何等为四?是间比丘比丘持戒行戒中,律根亦闭至自守意,饭食节度,不多食不喜多食,上夜后夜常守行,是为四行。比丘不自侵亦近无为。”从后说绝:   “若比丘立戒根,亦摄食,亦知节度,亦不离觉,如是行精进,上夜后夜不中止。要不自侵减,要近无为。”   佛说如是。   (一三)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行在祇树给孤独园。佛便告比丘:“若贤者家中居法行侵四家得欢喜。何等为四?一者父母妻子,二者儿客奴婢,三者知识亲属交友,四者王天王鬼神、沙门婆罗门。”从后说绝:   “父母亦监沙门亦婆罗门,天祠亦尔,居家信祠,若干人故,能事持戒亲属,亦彼人见在生者,亦不犯天王亲属,亦自身一切人亦受恩。如是居黠生,是闻善行得豪,亦名闻现世,无有说尽,后世上天。”   佛说如是。   (一四)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行在祇树给孤独园。是时,他婆罗门到佛已,到佛便问佛起居,已问起居便问佛:“何因缘,贤者!今世人少颜色无有力,多病少寿不大豪?”佛报告婆罗门:“今世婆罗门非法贪世间,横欲行意堕非法,以是辈人自洿念堕非法,横堕贪非是是习者,便从是因缘日月不正行;已不正行,便星宿亦不正行;已星宿不正行,便日月亦不正,时岁亦不正;已时岁不正,便漏刻时不正;已漏刻时不正,便有横风;已有横风,便天不时时雨堕;已天不时时雨堕,便若人种地便不时,生熟得不如意;已不时生熟,所谷若人食,若畜生飞鸟,便少色、少力、多病、少命、少豪,是为,婆罗门!本是因缘,今世人少色、少力、多病、少命、少豪。”便婆罗门持头礼佛:“已觉知,从今已后,自归佛、自归法、自归比丘僧。”   佛说教如是。   (一五)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行在祇树给孤独园。佛便告比丘:“五福时布施。何等为五福?一者远来布施,二者为欲去布施,三为病瘦布施,四为谷贵时布施,五为尝新,未自食当为上,与持戒者行者,从后自食为福。”从后说绝:“黠人时与信,行无有悭意,时与贤者净意无有疑,福从无有量。”   佛说如是,比丘受行欢喜。   (一六)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行在祇树给孤独园。佛便告比丘:“贤者布施有五品。何等五?一者为贤者信与布施,二为多与,三为自手与,四为时与,五为不侵他人与。”   佛复告比丘:“信与布施得何等福?信与者,为得与者为得宜多,所有多财产、多珍宝、多可意、多好器物,世间亦信信者,是比丘信布施福。何等为多与?当如上头说,亦从父母得爱敬难,兄弟亦敬难,妻子亦敬难,儿从奴婢亦敬难,知识边人亦敬难,五种亲属皆敬难,是比丘从多与福自手与得。何等自手与?为当如上说,亦为家中所有意得乐得,第一可第一衣第一床卧具自意得乐,色声香味细滑自意得乐,是比丘为从自手与得福。何等为时与福?时与福者,为当如上说,亦命欲尽时,财产珍宝物现在对,如意不散四面,是比丘时与福。何等为比丘不侵他人行布施福?不侵他人持戒行布施者,为当如上说,若有所从精进治生,自从手臂勤力,寒苦致犯治得,便从是无有能横夺福者,县官盗贼水火皆不能得害,亦无有用费不可意,是比丘不侵他人行布施福。”从后说绝:“信多自手与时与,不侵他人贤者布施,如是从与施,得乐无有极分别,行福亦分别。”   佛说如是。   (一七)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行在祇树给孤独园。佛便告比丘:“若人意在五法中,设使闻佛法教,不应除尘垢,亦不得道眼。何等为五?一者若恼说经者,二者若求便,三者若求穷,四者闻亦邪念意着他因缘,五者亦无有自高意,令所闻分别好丑。若人意随是五法,设使闻佛说法,不应自解尘垢,亦不应生法眼。”   佛复告比丘:“有五法,若人意在五法,即闻佛所教行法,为应自解尘垢,亦应得道眼。何等为五?一者无有恶意在说经者;二者亦不求经中长短,有疑问解休;三者意亦不在色,意亦不在他因缘;四者亦自有黠意能解善恶;五者分别自知;是五法。若人意随是五法,能得自解尘垢,一为不恼说经者,二为不求经中长短,三为不求穷,四者为亦不邪念,五为亦自有黠意,能分别白黑。”   佛说如是。   (一八)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行在祇树给孤独园。佛便告比丘:“五行见一。何等为五?若行者有行者,是身从头至手足,上发头脑皮,如有满若干种不净相,观是身有发、毛、爪、齿、血脉、肌肉、筋骨、脾、肾、大肠、小肠、大小腹、大便、小便、泪、汗、洟、唾、肝、肺、心、胆、血、肥膏、髓、风、热、顶𩕳,若有是计是为第一念到见一。若行者复计如上说,意不动在他如上说意念,是贤者第二行见一。若行者复观是,如上说受识行,计是识为今世耶?为后世耶?若行者有是意,是为第三行见一。若行者念计如上说,为计观识今世、后世无有止处,若行者觉是计,是为第四行见一。若行者计如上说,人有识人计是事,是人今世、后世无有止处,已不得净观一,若行者有是意解是计,为第五净行见一。”   佛说如是。   (一九)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行在祇树给孤独园。佛便告比丘:“五因缘,比丘!令人眼不止,为生痴、为坏黠、为恼人,令不得无为。何等为五?一者爱欲,二者瞋恚,三者睡眠,四者五乐,五者疑不信。”   佛说如是。   (二○)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行在祇树给孤独园。是时,佛告比丘:“步行有五德。何等为五?一者能走,二者有力,三者除睡,四者饭食易消不作病,五者为行者易得定意,已得定意为久。”   佛说如是。   (二一)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行在祇树给孤独园。佛便告比丘:“若有比丘五法行,能在山上亦泽中居,能草蓐居卧。何等为五?一者能持戒不犯,摄守学戒;二亦能摄根门守行;三亦能行精进,亦有精进力,亲不离要,不舍精进至得道;四已受佛律自晓了;五闻经亦易解谛。若行者受是五法,如上说能得居山上亦泽中。”   佛说如是。   (二二)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行在祇树给孤独园。是时,佛告阿难:“一切,阿难!我说身不可行恶,口意亦尔。”   阿难便白佛:“一切身口意不可行恶,人不止为作,从是作望几恶?”   佛告阿难:“为五恶。何等为五?一为自欺身,二者为亦欺他人,三为语时上下不可贤者意,四为十方不名闻,五为已死堕地狱。”   佛复告阿难:“一切,阿难!身善行,我教为可作,口意亦尔。”   阿难复白:“佛说一切身善行我教当为行,口意亦尔。人亦行是行,欲望几福?”   佛告阿难:“为五福。何等五?一为不自欺身,二为亦不欺他人,三为语言上下可贤者意,四为十方名闻,五为已死上天。”   佛说如是。   (二三)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行在祇树给孤独园。佛便告比丘:“有五恼,人人相依可。何等为五?若比丘人人相依可已,有时依有过,便比丘僧不欲见;出便相依者,念所我相依者,比丘僧便出不欲见。便爱着意不欲至比丘聚,我何以当复至比丘聚,便不复行;已聚不复行,便不复见比丘聚;已不复见比丘聚,便不闻法;已不闻法便不堕法,便离法便不在法,是比丘第一恼人人相依。二者亦有比丘若人所爱者,所爱者人亦有犯过便比丘聚,便有过者最著下坐,便爱者意计我所爱者,为比丘聚最著下坐,我不复为至比丘聚,为比丘聚最著下坐,我不复为至比丘聚,中亦如上说。三者持钵袈裟至他国。四者弃戒受白衣。五者自坐愁失名,亦如上说。”   佛说如是。   (二四)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行在祇树给孤独园。是时,佛告比丘:“五恶不忍辱。何等为五?一者多怨,二者多谗,三者多不可意,四者十方不名闻恶行,五者已命尽身堕恶地狱,是为五恶不忍辱者。”   佛复告比丘:“有五善忍辱者,为无有怨,为无有谗,为无有不可意,为有十方名闻,为命尽生天上。”   佛说如是。   (二五)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行在祇树给孤独园。是时佛告比丘:“有五恶,不耐行者人,不耐行者人。比丘!何等为五?一者为从不耐者为粗,二为急性,三为已后恨,四为无有爱多憎,五为身命尽堕地狱;倒是为净。”   佛说如是。   (二六)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行在祇树给孤独园。佛便告比丘:“象有五相,为应官,为中王用,为可王意,为象引王随法中。何等五?一者闻受,二者能住,三者能斗,四者能走,五能自守。何等为,比丘!宫象自守?若象入军中,前足能斗,后足尻背腹肩项鼻能自护,如是名为自守。若比丘五因缘具,便应礼名闻,便应从人受叉手,便福地无有极。何等为五?闻受为一,能为二,受为三,行为四,守为五。何等为口中味,身中细滑,意中所念,能制不受相?如是比丘!比丘能自守,为守六衰。第二者为禅,第三受为忍辱,第四能为持戒,第五闻受为精进。行者有是五事,便应名闻,便应从人受叉手,便福地无有极,弟子闻可意受。”   (二七)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行在祇树给孤独园。佛告比丘:“恶不依他人有五。何等为五?一者不依者意不解,二者依意曲离,三者自意不解,四者犯道行,五者不受佛严教。五善依他人,不相疾者好意解,解意不堕乱自意,解天下等意行,后来者与眼。”   佛说如是。   (二八)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行在祇树给孤独园。彼时佛告比丘:“诸畏是谓为欲。比丘!谓诸苦是谓为欲。比丘!诸疾病是谓为欲。比丘!诸结是谓为欲。比丘!诸疮是谓为欲。比丘!诸染泥是谓为欲。比丘!诸着是谓为欲。比丘!诸堕母腹中是谓为欲。   “比丘!何以故诸畏为欲?用世间痴人为贪欲所泆,为贪欲所缚,用现世不得脱诸畏,后世亦不得脱。比丘!以是故诸畏为欲。   “比丘!何以故诸苦为欲?用世间痴人为贪欲所泆,为贪欲所缚,用现世不得脱诸畏,后世亦不得脱。比丘!以是故诸苦为欲。   “比丘!何以故诸病为欲?用世间痴人为贪欲所泆所缚,用现世不得脱诸畏,后世亦不得脱。比丘!以是故诸病为欲。   “比丘!何以故诸结为欲?用世间痴人为贪欲所泆,为贪欲所缚,用现世不得脱诸畏,后世亦不得脱。以是故诸结为欲。   “比丘!何以故诸疮为欲?用世间痴人为贪欲所泆,为贪欲所缚,用现世不得脱诸畏,后世亦不得脱。比丘!以是故诸疮为欲。   “比丘!何以故诸染泥为欲?用世间痴人为贪欲所泆,为贪欲所缚,用现世不得脱诸畏,后世亦不得脱。比丘!以是故诸染为欲。   “比丘!何以故诸着为欲?用世间痴人为贪欲所泆,为贪欲所缚,用现世不得脱诸畏,后世亦不得脱。比丘!以是故诸着为欲。   “比丘!何以故诸堕母腹中为欲?用世间痴人为贪欲所泆,为贪欲所缚,用现世不得脱诸畏,后世亦不得脱。比丘!是故诸堕母腹中为欲。”佛以说是,从后说绝:   “畏苦病结疮是谓为欲,痴人为是所缚已,可色从彼堕母腹中,上头所说,比丘正意已知莫离诸畏,为深黠人度彼,当观世间生老行展转。”   时佛说如是。   “疮有八辈:一为疑疮,二为爱疮,三为贪疮,四为瞋恚疮,五为痴疮,六为憍慢疮,七为邪疮,八为生死疮。”   (二九)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行在祇树给孤独园。佛便请比丘,比丘至,佛便说是譬喻:“比丘人有肿之岁,若干岁聚便为所肿,九孔、九痛、九漏,从所孔所漏所渧所走,但为不净出,但为不净走,真恶难恶出流走肿。比丘为是身四因缘,名是四因缘身者,为九孔、九痛,为九漏从所漏所渧所走,但为不净出,但为不净流,但为臭恶出流走。如是比丘!为因缘肿,可惭、可怖、可畏、可学,如是比丘!”   佛说如是,比丘受行欢喜。   (三○)佛说积骨经   闻如是:   一时,佛在王舍国鸡山中,便告比丘:“人居世间一劫中生死,取其骨藏之不腐、不消、不灭,积之与须弥山等;人或有百劫生死者,或有千劫生死者,尚未能得阿罗汉道泥洹。”   佛告比丘:“人一劫中合会其骨与须弥山等,我故现其本因缘。比丘!若曹皆当拔其本根,去离本恶,用是故不复生死,不复生死,便得度世泥洹道。”   佛说如是。   佛说七处三观经   佛说九横   (三一)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行在祇树给孤独园。佛告诸比丘:“有九辈因缘,人命未尽便横死。何等为九?一为不应饭,二为不量饭,三为不习饭饭,四为不出生,五为止熟,六为不持戒,七为近恶知识,八为入里不时不如法行,九为可避不避。如是为九因缘,人命为横尽。”诸比丘闻佛语,欢喜作礼。   “何等为不应饭者?名为不可意饭,亦为以饭腹不停讽,是名为不应饭。   “何等为不量饭者,名为不知节度,多饭过足,是名为不量饭。   “何等为不习饭饭者?名为不知时,冬夏为至他郡国,不知俗宜,不能消饮食,未习故,是名为不习饭饭。   “何等为不出生者?名为饭物未消,复从上饭,不服药吐下,不时消,是名为不出生。   “何等为止熟者?名为大便小便来时不即行,噫吐嚏下风来时制之,是名为止熟。   “何等为不持戒者?名为犯五戒,杀、盗、犯人妇女、两舌、饮酒,亦有余戒以犯便入县官,或强死、或得杖死、或得字亦饿便从是死;或以得脱外,从怨家得手死,或惊怖念罪忧死,是为不持戒。   “何等为近恶知识者?名为恶知识,以作恶便及人。何以故?坐不离恶知识故,不觉善恶,不计恶知识恶态,不思惟恶知识恶行,是名为近恶知识。   “何等为入里不时者?名为冥行,亦里有譊譊诤时行,亦遇县官长吏出追捕,不避不可避行者,入里妄入他家舍中,妄见不可见,妄听不可听,妄犯不可犯,妄说不可说,妄忧不可忧,妄索不可索,是名为入里不时不如法行。何等为可避不避者?名为当避弊象弊马、牛奔车驰马、蛇虺坑井、水火拔刀、醉人恶人,亦余若干,是名为可避不避。   “比丘!如是为因缘,九人辈命未尽,当坐是尽。黠人当识是、当避是因缘,以避乃得两福,一者得长寿,二者以长寿乃得闻道好语善言,亦能为道。”   佛说如是,皆欢喜受。   (三二)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行在祇树给孤独园。是时,佛告比丘:“二人世间难得。何等二人?一者前施人者,二者有返复不忘恩。”   佛说如是。   (三三)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行在祇树给孤独园。是时,佛告比丘:“二人世间难得。何等二人?一者所不可为行恩,二者受恩复报恩。”   佛说如是。   (三四)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行在祇树给孤独园。是时,佛告比丘:“二人世闻难得。何等二人?一者得得聚,二者得得不驻遣。”   佛说如是。   (三五)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行在祇树给孤独园。是时,佛告比丘:“二人世间易厌。何等二人?一者得得聚守,二者得得遣去。”   佛说如是。   (三六)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行在祇树给孤独园。是时,佛告比丘:“二人世间难得。何等二人?一者人饱,二者能饱。”   佛说如是。   (三七)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行在祇树给孤独园。是时,佛告比丘:“二人世间难得。何等二人?一者布施意无有悔,二者比丘从正得无为。”   佛说如是。   (三八)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行在祇树给孤独园。是时,佛告比丘:“二人世间难得。何等二人?一者离垢悭意,家中行牧手手易与,常乐成布施等分布施,二者比丘从正得无为。”   佛说如是。   (三九)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行在祇树给孤独园。是时,佛告比丘:“二人世间难断难胜。何等二人?一者家中居,施衣、饭食、床、应病瘦药,所用当与,二者若比丘信不用家,舍行一切身,舍断爱却受,向无为、不离无为。”   佛说如是。   (四○)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行在祇树给孤独园。是时,佛告比丘:“二清白法能得观世间。何等二?一者愧,二者惭。设是世间无有是二法,为不得分别若父若母、若兄若弟、若男女、若从学若师、若君若大人。设有是世间不正,譬如牛马象鸡猪狗亦畜生,但观是清白二法故,愧亦惭故,为得分明为父为母、为兄为弟、为男女、为从学为师、为君为大人。设有是世间不正,譬如牛马象鸡猪狗亦畜生,但观是法清白故,为得分别。”   佛说如是。   (四一)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行在祇树给孤独园。佛便告比丘:“舍身恶行,何以故?能得舍故。若不能得舍身恶行,佛亦不能说舍身恶行。可得舍身恶行,是故,我为说舍身恶行者,不舍身恶行,便绝无有财产,亦不行布施,是堕两侵,眼在但无所见,从是堕地狱,无有眼到彼间处,不自守者,名为一眼。盗弊态两舌、妄语,但有财产,但世间自乐,致法非法谀谄,致大多财,亦不自乐,亦不布施,已堕地狱一眼处。两眼者最第一法。致治生,自所有自食亦布施,从是行福自在,如不黠自食亦施,得时上天常不离法。无有眼亦一眼,但当远莫近,黠人但当校计两眼,两眼第一,今世、后世。”   佛说如是。   (四二)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行在祇树给孤独园。时贤者阿难行至佛,已到礼佛,便白问佛:“世间世何等为世?说是何等为世?”   “是世,阿难!为三,一为欲世,二为色世,三为不色世。亦若人所致罪令复得,是名为世。若阿难!欲致罪无有,欲世亦无有。阿难!报佛不离是。”   佛便告阿难:“是阿难!罪为地识,为种欲,为爱痴,为冥,已痴人无有眼,便恶行,已恶便识在恶,堕欲世。若阿难!色行人不致色,世亦无有。”   佛复重告阿难:“不致是有不?”   阿难便白佛:“不离是。”   佛复告阿难:“是行地识,为种欲为爱痴为冥,痴冥为中,行识便在中止,是为色世有。阿难!不色行福故有不色世,若无有不色行,亦无有不色。”   阿难白佛:“不离是。”   “从是行,阿难!便为福地,识种欲爱痴冥已,人有痴便无有眼,已不大了眼故,为无有色,上识便名为无有色世。”   佛说如是。   (四三)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行在祇树给孤独园。是时,佛告比丘,比丘应:“唯然。”佛便说:“信者有三行,令从行信净可。何等三?一者欲见明者,二者欲闻经,三者离垢悭意,家中居牧费,直手分布与,成布施等意。”从后说绝:  “欲见明者,  当乐闻经,  亦除垢悭,  是名为信。”  佛说如是。   (四四)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行在祇树给孤独园。是时,佛告比丘,比丘应:“唯然。”佛便说:“有三安善乐,若慧者欲求是,当为护戒。一者欲名闻法俱相随护戒,二者欲财乐俱可意惠,欲得者当护戒,三者念是身受,更身欲度世上天慧,欲得者当护戒。”从后说绝:   “慧者当护戒,欲得三愿名闻亦利后世,欲乐天上是说处,若慧能习是事如上说,是世间得乐净。”   佛说如是。   (四五)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行在祇树给孤独园。佛便告比丘:“世间有三大病,人身中各自有。何等为三?一为风,二为热,三为寒,是三大病。比丘有三大药,风者比丘大病,麻油大药,亦麻油辈。热大病者,酪酥大药,亦如酪酥辈。寒大病者,蜜大药,亦如蜜辈。是比丘三大病、是三大药。如是,人亦有三病共生共居道德法见说,何等为三?一者欲,二者恚,三者痴。是比丘三大病有三大药,欲比丘大病者,恶露观思惟大药,恚大病,等慈行大药,痴大病,从本因缘生观大药,是比丘三大病者三药。”   佛说如是。   (四六)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行在祇树给孤独园。佛便告比丘:“有三恶本:贪为一恶本,恚为二恶本,痴为三恶本。以贪为恶本,悭亦贪本,以悭不得离悭,便身行恶、口行恶、意行恶,是名亦恶。以悭便身不谛受,是心不谛受,是亦恶本。以悭着悭,便自坏身,亦坏身奇,亦两坏是亦恶,以悭便不知,自身亦不知,奇亦不知,两是亦恶。以悭着悭,奇欲施,若杀、若系、若缚、若灭亡、若论议,是亦恶,以悭着、悭奇、欲施苦以施,若杀、若系、若缚、若灭亡、若论议,受心喜心得如愿,是亦恶。如是人比丘,名为不时说,亦名不如非法说,亦名不止恶说。何以故?比丘!是人不时说,亦名不止恶说,但比丘,自身亦奇为欺,自痴复增痴,若人说至诚,知不欲受至诚,若人说不至诚,不可意说病,是不是,如是我无有,是故如是人名为恶,说不至诚,不致好非法说,不止恶说。如是人比丘,悭从悭因缘多非一,粗恶法从是致,恚痴从是致亦如是。如是人从后若干非一,贪恚痴、粗恶非法,布覆开满拘,今见如是法说止苦,更并忧恼畏坏身望堕恶。譬喻,比丘!如树前芽栽㚘拮布覆闭满封,如是非一,若干贪恚痴不好能法,亦为己布覆闭满封,如是为见在苦,止苦忧恼自烧己身堕恶。   “有三福好本,一为不贪好本,二为不恚好本,三为不惑好本。若不贪,是亦好,若不悭,身行好行,口行好行,心行好行,是亦好,身谛受,口谛受,心谛受,是亦好。若不念自身侵,若不念奇身侵,若不念两侵,是亦好。若不悭亦不连悭,若自身知,若奇身知,若两知,是亦好。若不悭,若连若不奇,人为有苦有忧,不若令有若杀、若斫、若捶、若谗、若亡、若论议,是亦好。若不悭、若不着悭、若不令奇,人若忧,不令有若杀、若斫、若捶、若谗、若亡、若论议,心不受,心喜,令奇,人如愿,是亦好。如是人名为时说、如说、福说、法说、止恶说,是亦好。何以故?比丘!如是人名为时说、如说、法说、止恶说,为自知态亦知余态,不匿不覆。若自知愚痴、憍慢亦余态,若觉发人说不匿,受言不言我不知,或人不至诚作论议,即时自晓意报是事,我无有不至诚,无有是我亦无有是为,是故人时说、如说、福说、法说、止恶说,不悭悭因缘亦如是非一。若干好法,从是致死无有恚,亦如是无有痴,亦好从是致,如是比丘人非一,若干贪恚痴、弊恶法已舍已,更不复生,为见法安行,无有苦、无有恼、无有忧、无有热,已坏身便望好处。譬喻,比丘!如树前芽栽,㚘拮便布覆闭满封。若有人来不可㚘拮,不欲令有不驻,不欲令隐,不欲令通,便㚘拮掘根,便断本;已断本,便断枝;已断枝,便破碎;已破碎,便劈;已劈便风暴燥,风暴燥已,便火烧;已火烧,便作灰;已作灰,便大风飏;亦投彼河中,为是㚘拮。从是本因缘已,已断本,上下不复见,后不复生,如是不比丘自如是譬,上人行者亦如是非一。若贪恚痴、弊恶法已舍,已便不复生,为见法安行,无有苦、无有恼、无有忧、无有热,已坏身便望好处。”   佛说如是。   (四七)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行在祇树给孤独园。佛便告比丘:“四行为黠所有,为贤者所知,非愚者所知,慧者可意。何等为四?布施比丘,黠人、知贤者、知慧者、可可者;不欺,比丘!一切天下所黠知,如上说;孝事父母,比丘所黠知,如上说;作沙门比丘所黠知,如上说。法行道比丘所黠知,亦贤者知,愚人所不知,黠者可。”从后说绝:“自知有布施,不欺、制意、自守,亦孝父母有守行,是事一切为黠者行,如是可见成就,便世间得净愿。”   佛说如是。   佛说七处三观经卷上